從澳門向世界出發--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林微微的人生因求變而精彩
她的人生像一場沒有預設劇本的冒險,從澳門到英國劍橋,再到美國華盛頓;從修讀數學系轉換到環境經濟學;再從研究學者變身成為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顧問,她是林微微,一個不斷變換坐標卻始終堅守初心的澳門女孩。她每一次華麗變身故事,既是一部關於成長與選擇的勵志劇,也是一堂關於勇氣與適應力的公開課。
成長過程不停變變變,只因對世界充滿好奇
“三歲定八十”,林微微的人生自少便“變變變”,成長過程不停變換舞台。在澳門她轉了三次校,高一那年獨自前往英國求學,“我一直熱愛旅行,喜歡到不同地方,接觸不同東西。我有出國讀書的想法,因為我想看看澳門以外的世界有什麼不同。”林微微說。兒時的她或許想不到,這份對未知的好奇或在別人眼中的“不穩定”,卻成為她人生的底色。在英國寄宿學校的日子,她很快學會獨立,學會如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相處。她一直相信並培養了“去到哪裡都有新朋友”的適應力,這種能力在其後來的人生不停轉變中,亦不知不覺地發揮了作用。

好奇心令林微微勇於不斷探索世界
入讀劍橋再變換跑道,為初心轉修環境經濟
自少好奇並好學的林微微對理科甚感興趣,成功考入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不久即感到理想與現實總有距離。她點出大部份學生選讀大學學科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正如很多人在中學階段都不會很明確和具體地知道自己想做甚麼,在選讀大學學科時只會選取較感興趣的而已。”
發現數學並非自己最愛後,林微微迅速作出人生的重大抉擇,轉換到冷門的環境經濟學(Land Economy)。“因為喜歡旅行,我想過讀地理,最終選了和環境相關的學科。”她指出,人生就是要不斷嘗試、探索,才能一步步地收窄範疇,直至找到自己真正熱愛所在。”由於環境經濟學實用性強,包括了法律、經濟和環境三部份,正好滿足她對探索不同領域的渴求,以及為社會多做實際工作的追求。
因機緣走上學術之路,論文受國際媒體關注
在劍橋修讀博士的第二年,林微微於2016年獲遴選入“澳大濠江學者”計劃名單。這個計劃是由澳門大學於2015年推出,旨在吸引澳門優秀人才留澳發展,培養澳門年輕學者。參加計劃的科研人員主要工作之一,是進行學術研究並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對於喜歡不斷嘗試及勇於面對挑戰的林微微來說,參與計劃有助其學術生涯逐漸步入正軌,但往後的挑戰層出不窮。“一篇論文從選題、研究、撰寫到投稿,歷時三、四年,期間不停被拒絕、修改再修改乃常事。”林微微道出了做學術研究的不確定性,以及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及努力,並將寫論文的過程比喻為跑馬拉松。“遇到問題不要太沮喪,內心要足夠強大,要向前跑,堅持最重要。而所謂堅持,就是(寫的論文)被拒絶,甚至要修改八次十次後仍不放棄!”
林微微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她與團隊合寫的論文多次在國際頂級科學期刊發表,包括《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和《Nature Energy》。其中一篇在《自然氣候變化》的論文(Macroeconomic impact of stranded fossil fuel assets)更獲BBC(英國廣播公司)網站等多間外國媒體報導,亦被一向關注環保議題的前美國副總統戈爾在Twitter(現社交媒體X前身)分享。論文能夠獲得國際關注,林微微歸功於幸運地遇到了一個良好的合作團隊。“同事都很好,團隊裡也有比較出名的成員,大家亦很努力,很多文章都能發表。”因為有團隊支持,成為她在研究領域堅持走下去的重要動力。

林微微的環境經濟論文獲國際能源頂級期刊刊登
從大學環境經濟學者,“華麗轉身”成世銀顧問
林微微完成為期三年的“澳大濠江學者”計劃後,2018年底獲澳大聘為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回流澳門發展,並以能源政策和能源創新建模、低碳創新的宏觀經濟影響以及交通領域的創新擴散作為主研究領域,還參與了特區政府的最低工資、智能路燈等研究項目。當以為人生軌跡已基本定格時,計劃又趕不及變化了。2022年疫情期間,她收到一封世界銀行(下稱“世銀”)的電郵,最初以為是詐騙郵件故沒有理會,但隨後接二連三收到世銀的郵件,並越來越詳細地描述她的學術背景,並提供了一份為期一年的顧問合約及交流機會,此刻的林微微心動並決定行動。“當時疫情,人人都留在家中,我卻有機會出去走走,不錯吧!反正我未到過世銀,亦沒去過華盛頓,也想到新的地方學些新東西,一年後回來,說不定全世界都解封了。”林微微笑著道出了抉擇的原因。
她進一步解釋,當時氣候變化議題很熱門,也是世銀新的焦點領域,而其專業正好是能源建模、可再生能源汽車等,故獲得世銀的青睞。而澳門大學亦認為機會難得,這有助林微微提升國際視野,儘管面對華盛頓陌生的人和事,疫情下遠行亦心存憂慮,並將與丈夫分隔兩地,“對新工作有少許擔心,因為當時仍未知具體要做麼,但更大的憂慮是生活。”但林微微最後還是一如以往,勇於跳出舒適圈,接受這份充滿未知的工作。
習慣面對變化的她很快適應新環境,從專注研究的學者變成以項目為本的顧問。林微微表示,世銀項目的週期及轉換甚快,接觸的項目五花八門,從非洲橫跨到歐洲、印度、沙地等,內容包括技術、貿易、政府培訓、特別項目分析等都有涉獵。而每個項目都是一次新的學習,因為世界在變,全球議題及解決方式皆迅速轉變。“至於會被委派去哪個國家以及負責何項目,主要視乎每位同事手頭上的工作及完成時間後,再隨機安排。”這往往令林微微收到如從天而降的驚喜。“這三年來,我做了很多與環境相關的項目,現在則是AI與勞動市場相關領域,很有趣。”

受世界銀行賞識被邀請加入組織發展
回澳後被世銀再獲用,為圓初心再踏上征途
世銀一年工作合同結束後,林微微如期回到澳門大學,但一個月後又收到世銀上司游說到另一個工作單位擔任世銀正式員工。思前想後,她決定捨棄澳門穩定生活再外闖。“澳門生活肯定好一點,但在世銀工作可以接觸到不同國家的發展項目,且正式員工合約一般三至四年,有比較長遠的個人發展路向,我也想多做一些實際項目。”
“這裡(世銀)工作時間很長,工作量大,對(員工持續)吸收新知識的要求比較高。”她稱,由於要與全球各地同事協作,故工作至深夜甚至凌晨乃家常便飯;此外,每天都面對一個又一個個迫在眉睫的任務,經常會遇到上級周五委派任務、下周一要完成並提交的情況;在世銀工作更沒有朝九晚五,每天工作時長達十多個小時。在世銀工作的三年裏,林微微轉過多個部門,既要不斷適應新部門環境,又要面對超高的工作強度及壓力,而一直支撐著她的是“夢想”
現在世銀主要負責不同國家(包括不少細國家)宏觀經濟領域研究的林微微指出:“在世銀很多人都滿懷夢想,夢想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人生在世應該要有夢想、理想。想世界變得更好,想人生活得更開心就是我的理想。”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要解決或改善一些國家/地區的經濟問題並不容易,林微微始終毋忘初心:“我們不會說可以解決貧窮,但我們設法減少一些貧窮,哪怕0.01%都好,這是(我們)終極目標。”

回澳在澳大任教的林微微在大學鼓勵下再踏上征途
面對全球化發展機遇 兩人兩地繼續展才能
已有家庭的林微微能全心全意勇闖世界舞台,每個勇敢決定離不開背後有丈夫姚查理的默默支持,兩個同樣勇於改變的人,各自為追逐夢想而分隔兩地,共同努力。於八歲到澳門生活屬於中歐混血兒的姚查理,自少跟隨從事酒店業的父親到中國內地、新加坡、香港等地生活。在澳期間曾是林微微的中學同學,之後一個去了英國,一個去了廣州,各奔東西。他於2009年入讀香港大學機械工程,之後在港鐵工作一段時間後,命運紅線再將他們在劍橋大學牽引在一起。“那時我去劍橋升讀,她是我唯一的朋友。我當時讀碩士,她則讀博士。”他笑著回憶。2018年他鼓勵林微微把握世銀機會,林微微則非常支持他在澳門發展熱愛的教育志向。
因看好澳門門在科技教育方面具備市場潛力,已在澳門開設人工智能教育中心的姚查理,對自己日後在澳門的教育事業發展充滿期盼。對於未來的發展,兩人追求夢想的方向雖不同但信念一致,就是始終不變的初心、活在當下,擁抱變化。“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生活總有甜酸苦辣。”林微微將繼續世銀的工作,繼續探索人生,不斷尋找新的可能。至於查理則以澳門為基地,希望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其教育事業。
林微微最後鼓勵想向外闖一闖的澳門年青人,遇上任何機會都要積極爭取,勇於嘗試,關鍵是走出第一步,往後的路就容易得多了。“第一步最難行,這是決心問題,當決心去做的時候,就會發現走哪一路都沒問題。不走出去的話,永遠都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澳門年青人不要怕改變,去到新地方總會慢慢適應,會有新朋友甚至最好的朋友出現。她提醒,闖蕩世界最重要的不是語言或技能,而是心理建設。“老師在黑板教你怎樣做不是最好的,更好的方法是老師讓你去嘗試,當你真的試過,就會知道問題所在。就像學游泳一樣,必須落水游!”這是作為過來人的林微微對澳門年青人的寄語。

擁抱全球化機遇,夫妻兩地追求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