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教育挑戰“不可能" 鄭智明

        複雜多變的大自然是萬物生長的大舞台,我們自古以來向大自然學習生存與解決問題。但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在城市中成長的一代,只是長時間對着書本,由老師教授知識,容易忽略心理成長,於是在面對困難時,往往變得不知所措。體驗式教育,這個有別於傳統教育的名詞,它是甚麼?又帶給我們甚麼?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廿年的鄭智明(鄭Sir),與我們分享體驗教育的內容得着。

1

鄭智明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陪伴學生面對挑戰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又稱為探索教育、冒險教育、歷奇等。簡單來說,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連接認知、活動與情感,在學習中以自己的知識去發現和體驗,最後把經驗運用在生活之中。如果說傳統教育中,教者與學者的關係是知者與不知者的不對等關係,那體驗教育之中,老師是陪伴學生面對挑戰,敢於嘗試各種“不可能”的同伴。
  鄭Sir多年來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他於2009年認識在台灣推動“體驗教育”的謝智謀博士,二人一見如故。2011年,鄭Sir與謝老師一行人登上喜馬拉雅山脈, 這次登山後,激發鄭sir立志回澳門後,致力推動體驗教育。

2

鄭Sir(左)感激生命中遇上謝智謀老師及師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說:“體驗教育 ,在港澳稱為歷奇活動,常給人的印象是體力要求很高的活動 ,但其實我們強調的是體驗學習圈的運用,學生如何在活動中,學習面對各種在社會、人生中的問題,才是教學的核心。所以當時我成立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希望在澳門建立體驗教育平台,讓本地體驗教育者可以通過此平台,結合澳門的教育情況,作出適合的教育方案。”

學習坦然接受失敗

  鄭Sir在2010年構思帶領澳門學生到海外登山,冀藉着登山的過程,讓年輕人學會勇敢面對挑戰,甚至接受“失敗”,這種心理素質的建設與教育,就如鄭Sir所打的比喻:在一場戰爭中,體驗教育扮演側撃的角色,透過活動引導學生作有條理的反思,讓他得出更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會對他投入社會和規劃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他說:“登山和生活一樣,沒有人說登山一定會登頂,所以讓學生參與登山,除了是希望他努力去實現目標,同時要有隨時面臨無法登頂的心理準備。眼看到前面就是頂峰,但真的沒有力氣了,到底要不要下來徹呢?下次再來的時候應該抱着怎樣的心態?他們面對放棄與徹離,比一直勇往直前需要更大勇氣。當學生按實際能力自我評估,便會知道導致徹離的原因,也成為了日後他們在社會中面對逆境的良好心理建設。”
  當年的登山構思因各種原因,到了2012年才實現,整個前期過程面臨了零經費、家長擔憂的壓力,但這些問題都憑鄭Sir和同伴們的努力一一解決了。
 
 
3
2012年,鄭Sir與同學登上台灣第二高峰雪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4

台灣雪山標高3,886公尺。出發前,鄭Sir與同學特地進行體能訓練,以應對天氣適應及體力需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 表示:“家長一定會擔心,他們會覺得登山太危險,十幾歲的小朋友去登山、在山裡出事了怎麼辦等等的想法。那我就致電給家長,一個一個去解釋說明,包括我們的教學目的、理念、安全評估,事前的體能訓練等,讓他們知道這是一次在安全範圍內的冒險體驗,最後大部分家長都理解了。結果,這趟登山之旅終於實行。”

5

在登雪山時,同學們需要揹着二十公斤的大背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挑戰體能極限

  曾有一位同學跟鄭Sir說:“我十幾歲仔,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可以跑30分鐘。”
  2013年,鄭Sir組織了28個學生,到台灣騎單車環島,當中除了一名是小學生,更有一名同學的體重接近200磅。正因為過重,令他討厭體育課,每每遇到體育課需要跑步時,便獨個兒躲起來。但由於對環島十分感興趣,所以報名參加這活動。
 
6
2013年,鄭Sir與同學到台灣單車環島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時,鄭Sir給他開出一個條件:連續跑三十分鐘。這對於該位同學來說可算是“不可能”,但他想一想,決定嘗試一下。接下來這位同學在課餘時間練習,到了測試那天,他跑了十分鐘,便感覺自己到了極限,只好向鄭Sir說:“我不行了。”鄭Sir做的,就是以很慢的速度,陪着他跑完三十分鐘。
  雖然這次經歷沒有讓這位同學立刻瘦下來,但在接下來的體育課,他沒有再逃避,也成功與同學仔一起環島。鄭Sir說:“在體驗教育裡,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就陪他一起完成。經過這次體驗,他更能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難題,甚至作出改變。”
 
 
7
環島期間,同學們互相支持與鼓勵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體驗教育,很多人都會把它聯想為體力活動,但其實體驗教育可與各個學科結合發展,例如數學科、物理科等。同時,鄭Sir希望小城傳統教育的體系中,不要忽視體驗教育的發展及其重要性。“體驗教育不能取代傳統教育,但體驗教育能令我們的傳統教育辦得更好,令學生的發展更健康。讓學生常懷感恩與正面的心,去理解和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是體驗教育的最終目的。”
  鄭Sir獲得澳門研究生獎學金,正準備往外地升讀相關的博士學位,希望把體驗教育帶到澳門的學術領域當中,除了身體力行實踐體驗教育,期望日後把學術成果帶回來,把體驗教育在澳門推得更快、更遠。
 
 
 
 
8

體驗教育挑戰“不可能" 鄭智明

        複雜多變的大自然是萬物生長的大舞台,我們自古以來向大自然學習生存與解決問題。但一直接受傳統教育,在城市中成長的一代,只是長時間對着書本,由老師教授知識,容易忽略心理成長,於是在面對困難時,往往變得不知所措。體驗式教育,這個有別於傳統教育的名詞,它是甚麼?又帶給我們甚麼?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廿年的鄭智明(鄭Sir),與我們分享體驗教育的內容得着。

1

鄭智明從事體育教學工作超過二十年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陪伴學生面對挑戰

  體驗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又稱為探索教育、冒險教育、歷奇等。簡單來說,體驗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連接認知、活動與情感,在學習中以自己的知識去發現和體驗,最後把經驗運用在生活之中。如果說傳統教育中,教者與學者的關係是知者與不知者的不對等關係,那體驗教育之中,老師是陪伴學生面對挑戰,敢於嘗試各種“不可能”的同伴。
  鄭Sir多年來從事體育教學工作,他於2009年認識在台灣推動“體驗教育”的謝智謀博士,二人一見如故。2011年,鄭Sir與謝老師一行人登上喜馬拉雅山脈, 這次登山後,激發鄭sir立志回澳門後,致力推動體驗教育。

2

鄭Sir(左)感激生命中遇上謝智謀老師及師母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說:“體驗教育 ,在港澳稱為歷奇活動,常給人的印象是體力要求很高的活動 ,但其實我們強調的是體驗學習圈的運用,學生如何在活動中,學習面對各種在社會、人生中的問題,才是教學的核心。所以當時我成立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希望在澳門建立體驗教育平台,讓本地體驗教育者可以通過此平台,結合澳門的教育情況,作出適合的教育方案。”

學習坦然接受失敗

  鄭Sir在2010年構思帶領澳門學生到海外登山,冀藉着登山的過程,讓年輕人學會勇敢面對挑戰,甚至接受“失敗”,這種心理素質的建設與教育,就如鄭Sir所打的比喻:在一場戰爭中,體驗教育扮演側撃的角色,透過活動引導學生作有條理的反思,讓他得出更好的經驗,這些經驗將會對他投入社會和規劃人生起着重要作用。
  他說:“登山和生活一樣,沒有人說登山一定會登頂,所以讓學生參與登山,除了是希望他努力去實現目標,同時要有隨時面臨無法登頂的心理準備。眼看到前面就是頂峰,但真的沒有力氣了,到底要不要下來徹呢?下次再來的時候應該抱着怎樣的心態?他們面對放棄與徹離,比一直勇往直前需要更大勇氣。當學生按實際能力自我評估,便會知道導致徹離的原因,也成為了日後他們在社會中面對逆境的良好心理建設。”
  當年的登山構思因各種原因,到了2012年才實現,整個前期過程面臨了零經費、家長擔憂的壓力,但這些問題都憑鄭Sir和同伴們的努力一一解決了。
 
 
3
2012年,鄭Sir與同學登上台灣第二高峰雪山,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五座高山之一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4

台灣雪山標高3,886公尺。出發前,鄭Sir與同學特地進行體能訓練,以應對天氣適應及體力需要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Sir 表示:“家長一定會擔心,他們會覺得登山太危險,十幾歲的小朋友去登山、在山裡出事了怎麼辦等等的想法。那我就致電給家長,一個一個去解釋說明,包括我們的教學目的、理念、安全評估,事前的體能訓練等,讓他們知道這是一次在安全範圍內的冒險體驗,最後大部分家長都理解了。結果,這趟登山之旅終於實行。”

5

在登雪山時,同學們需要揹着二十公斤的大背包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挑戰體能極限

  曾有一位同學跟鄭Sir說:“我十幾歲仔,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可以跑30分鐘。”
  2013年,鄭Sir組織了28個學生,到台灣騎單車環島,當中除了一名是小學生,更有一名同學的體重接近200磅。正因為過重,令他討厭體育課,每每遇到體育課需要跑步時,便獨個兒躲起來。但由於對環島十分感興趣,所以報名參加這活動。
 
6
2013年,鄭Sir與同學到台灣單車環島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這時,鄭Sir給他開出一個條件:連續跑三十分鐘。這對於該位同學來說可算是“不可能”,但他想一想,決定嘗試一下。接下來這位同學在課餘時間練習,到了測試那天,他跑了十分鐘,便感覺自己到了極限,只好向鄭Sir說:“我不行了。”鄭Sir做的,就是以很慢的速度,陪着他跑完三十分鐘。
  雖然這次經歷沒有讓這位同學立刻瘦下來,但在接下來的體育課,他沒有再逃避,也成功與同學仔一起環島。鄭Sir說:“在體驗教育裡,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他覺得自己做不到,我就陪他一起完成。經過這次體驗,他更能克服日常生活中的難題,甚至作出改變。”
 
 
7
環島期間,同學們互相支持與鼓勵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體驗教育,很多人都會把它聯想為體力活動,但其實體驗教育可與各個學科結合發展,例如數學科、物理科等。同時,鄭Sir希望小城傳統教育的體系中,不要忽視體驗教育的發展及其重要性。“體驗教育不能取代傳統教育,但體驗教育能令我們的傳統教育辦得更好,令學生的發展更健康。讓學生常懷感恩與正面的心,去理解和選擇自己想走的路,也是體驗教育的最終目的。”
  鄭Sir獲得澳門研究生獎學金,正準備往外地升讀相關的博士學位,希望把體驗教育帶到澳門的學術領域當中,除了身體力行實踐體驗教育,期望日後把學術成果帶回來,把體驗教育在澳門推得更快、更遠。
 
 
 
 
8

銀行業和保險業人才需求清單及目錄公佈

      為全面探討澳門總體人才需求狀況,更好儲備社會經濟多元發展緊缺急需的人才,必須先了解重點經濟行業的人才需求情況,以回應社會需求。人才發展委員會按序完成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調研,了解行業的人才緊缺情況,並編製相關職位人才需求清單和職位任職要求目錄等參考性指標,在網上公佈供居民查閱。

       鑒於澳門金融業是澳門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亦是促進多元產業的重要命脈,因此,人才發展委員會委託了高等院校進行《澳門金融業未來人才需求調研》,並於本年5月完成,是次調研對象為澳門金融產業主體的銀行業和保險業。調研結果顯示,澳門金融業發前景較大,未來人才需求存在缺口和流動空間。

      委員會在調研基礎上,經科學分析訂下需求程度指標,分別於本年7月和9月完成金融業緊缺人才需求清單和目錄初稿,隨即將初稿交澳門銀行公會提供專業意見。在聽取公會9間會員銀行的技術意見後,於11月完成最後諮詢及核實工作,編製成《2017-2019年金融業人才需求清單》和《2017-2019年金融業緊缺人才目錄》。

      數據顯示,銀行業目前從業員總數6,072人,未來預測缺口為834人,預測結果顯示未來最緊缺崗位包括:特色金融範疇的融資租賃、對葡語國家人民幣清算;法津合規範疇的法律訴訟、合規及反洗錢;金融機構跨信貸業務和客戶服務;金融產品開發;電子銀行等的職位。保險業目前從業員總數555人,未來預測缺口為95人,預測結果顯示未來最緊缺崗位包括:助理主任、總經理、保單服務/賠償文員、核保經理、營業員、客戶/服務經理等職位。

     透過這份《目錄》和《清單》,居民可了解該行業崗位的緊缺程度,以及從事該職位需具備的學歷和技能等,以助居民確立個人職涯方向,亦為企業招聘人員時提供科學參考,為制定和培養金融業人才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亦有助提高培訓機構開設課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及提升整體的人才資源管理水平。

      有關行業的緊缺人才需求清單和目錄,可於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www.cdqq.gov.mo)查閱。委員會下一步將編製建築業的人才需求清單及緊缺目錄,為居民提供更多參考資料。

中國科學院 “百人計劃”代表團訪委員會交流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科學院 “百人計劃”代表團 (下稱 “代表團”)一行日前拜訪人才發展委員會,受到委員會委員、秘書長蘇朝暉熱情接待,雙方就兩地人才培養工作、中科院“百人計劃”等議題舉行座談會,分享及交換意見。

      座談會上,人才發展委員會代表介紹了澳門的人才培養工作、澳門的教育和學生升學情況,以及人才發展委員會未來的重點工作。科技基金委員鄭冠偉亦有列席並歡迎各位就人才培養等相互分享及交流。

      代表團團長、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曹京華局長表示,中國科學院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是國家在自然科學方面最高的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方面最高的諮詢機、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中科院推行 “百人計劃”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參與這方面的工作,期望此行能與澳門相互瞭解,共同尋找合作契機。隨後,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參加者代表在座談會上分享自身回流經驗。

     委員會協助代表團聯絡了本地高等院校,代表團參觀了澳門大學和科技大學,實地瞭解澳門院校在人才培養的情況,也與院校的學生進行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

     出席是次座談會的委員及嘉賓包括:趙偉、黃竹君、蘇映璇、戴黃桂玲、吳在權、張曙光、謝丹嬋、鄧淑明、梁寶欣。

 

%e4%b8%ad%e7%a7%91%e9%99%a2%e8%a8%aa%e6%be%b31

"人才培養發展研討會暨階段性成果展”探討人才培養

     特區政府提出實施人才培養優先戰略, 促進人才培養有實質進展,政府各部門亦致力有序推進相關工作,社會各界在人才培養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為讓居民更全面地了解本澳人才培養的工作及階段性成果,人才發展委會舉辦“人才培養發展研討會暨階段性成果展”以“協力育才、多元建澳”為主題,推動及鼓勵各界共同為培養人才,建設多元澳門繼續努力。

      研討會開幕式於12月11日上午10時假澳門理工學院禮堂舉行。在開幕式上,有四位優秀澳門人士分享他們接受特區政府培養過程,以及自身通過努力成才的經驗,他們分別是回流澳門發展現任於澳大曹光彪書院院長劉潤東、國際知名指揮家廖國敏、澳門基金會特別獎學金獲獎者正在上海實習的溫泳儀,以及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莫桑比克辦事處實習的余玉儀,他們勉勵澳門年青人要把握各種機遇,努力奮鬥,必能在自己感興趣領域中有所發揮。

       研討會主題演講環節中,受邀的院校、政府部門及企業代表共聚一堂,討論本澳人才發展工作,並就不同議題各抒己見。他們分別就《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人才回流策略、本地院校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為澳門居民創造職場向上流動的機遇,以及特區政府對人才培養的工作等議題,先後作介紹分享,亦與與會人士作深入交流。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代表出席,分享北京方面的人才培養及合作經驗。

       研討會同場舉行特區政府近年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工作成果展。展板將在本澳大專院校、政府服務中心及社團等多個地方作巡迴展覽,展期由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巡迴展覽的時間及地點可於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www.cdqq.gov.mo)最新消息欄目查閱,展覽期間亦會舉辦微信有獎問答遊戲,歡迎居民前往參觀。

 

20171211124221edgl

人才培養發展研討會暨階段性成果展11日舉行

         為讓社會各界更全面地了解本澳人才培養的工作及階段性成果,人才發展委員會將於12月11日在澳門理工學院禮堂舉辦“人才培養發展研討會暨階段性成果展”。澳門指揮家廖國敏等四位優秀人士將於開幕式上分享自身接受政府培養與努力成才經驗。

         受邀的院校、政府部門以及企業代表將在研討會上,就《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人才回流策略、本地院校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為澳門居民創造職場向上流動的機遇,以及特區政府對人才培養的工作等議題分享經驗及意見,與會者可就有關議題與演講者進行即場交流。北京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人員將出席,並分享北京方面的人才培養及合作經驗。是次研討會舉辦場地由澳門理工學院贊助。研討會詳情可到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查閱,歡迎居民致電28555108或電郵 info@scdt.gov.mo 向委員會秘書處報名出席。

         研討會同場還會舉行特區政府近年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工作成果展,展板將在本澳大專院校、政府服務中心及社團等多個地方作巡迴展覽,展期由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巡迴展覽的地點可於人才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s://www.cdqq.gov.mo )最新消息欄目查閱。

附件一: 研討會程序(PDF)

附件二: 巡迴展場地及日期 (PDF)

                 海報

海報

 

 

人才發展委員會舉行2017年第二次平常大會

         人才發展委員會於4日假政府總部舉行2017年度第二次平常大會,大會由委員會主席、行政長官崔世安主持。崔世安於會上致辭時,對委員會過去一段時間的投入工作表示感謝。隨後,委員會各專責小組召集人及分組組長分別匯報各組的工作進展及計劃。

  主席崔世安表示,特區成立至今已差不多18年,一直大力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步完成非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各項法律法規,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現時澳門居民的勞動人口中,超過三分之一具有高等學歷,根據特區第一個五年規劃,至2020年,這數字將達至40%,特區創造條件,透過人才發展長效機制,一方面提升市民的個人潛力,另一方面讓有能力的市民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各專責小組過去一段時間的工作亦取得初步成果,包括:“規劃評估專責小組”完成金融業和建築業兩個行業的未來人才需求調研;深化調研數據,已編製金融業《人才需求清單》及《緊缺人才目錄》;制定了《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人才培養計劃專責小組” 推出數項資助計劃,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計劃”、“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碩士學位課程資助計劃”、“里斯本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及“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鼓勵人才回澳專責小組”完成《澳門人才回流行動方案之研究》,分析澳門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性,以及歸納出澳門居民回流的推力與阻力因素;“澳人回流資訊平台”於本年7月上線。

  會議期間,委員們踴躍發表意見,就各專責小組的工作進行討論及細化建議。委員會未來的工作重點包括:跟進《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的具體措施;編製建築業緊缺人才需求清單和目錄;構建網上調研問卷收集平台;繼續推出多項人才培養計劃,包括“UNESCO實習計劃”、“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碩士學位課程資助計劃”及“人才培養考證激勵計劃”等;討論在外澳門人才交流計劃,促進在外澳人與本澳的聯繫。

   主席崔世安總結會議內容時表示,這些年來,特區政府致力優化人才培養政策和措施,為澳門市民創設更好的教育和就業環境,配合本澳成為“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發展定位,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地融入區域發展合作。他勉勵各委員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共同推進和完成特區人才建設這項重大任務。

  出席是次大會的委員包括:譚俊榮、柯嵐、譚嘉華、劉本立、梁勵、李向玉、黃竹君、陳志峰、蘇映璇、劉良、余永逸、柳智毅、姚偉彬、葉兆佳、戴黃桂玲、梁慶球、梁伯進、馬志毅、吳在權、盧德華、蕭婉儀、楊俊文、賀定一、張曙光及蘇朝暉。

資訊:貿促局推“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已於2017年9月30日起推出“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有意申請者可以隨時隨地一鍵登入貿促局網頁填妥資料後,即時得到初步是否具備申請條件的評估結果。貿促局期望藉此系統,節省申請者的時間,並提升臨時居留許可申請評估機制的透明度,達至便民簡政並優化公共行政服務的目的,同時有助吸納各行業專才、尤其是特色金融產業專才留澳以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貿促局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專責促進貿易及引進外資的機構,一直依循著施政方針的指引,致力優化自身的服務,以配合社會發展所需,於2015年聯同經濟財政司轄下3個部門推出文件代收服務,及於2016年與民政總署合作在黑沙環政府綜合服務大樓的社會福利服務專區,增設臨時居留許可續期通知信函領取的便民服務。

         貿促局於今年就“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展開優化工作,現進一步優化網上服務,已於2017年9月30日起推出“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有意申請者只須登入貿促局網頁(www.ipim.gov.mo) 點擊“服務 >> 投資居留 >>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或下列連結https://www.ipim.gov.mo/zh-hant/services/investment-residency/online-assessment-system/,填妥個人資料後即時得到初步是否具備申請條件的評估結果。網上初步評估結果只用作參考,並非最終的審批結果,所有申請須視乎提供文件作分析處理。此外,為進一步優化行政程序及效率,貿促局亦增設了非預約申請服務,為齊備文件的查詢者提供即時受理申請服務,節省申請人的時間。

        根據第3/2005號行政法規,申請人獲本地僱主聘用的、其所具備的學歷、專業資格及經驗被視為特別有利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的技術人員,可申請本澳臨時居留許可。如有任何查詢,可以電郵至gjfr@ipim.gov.mo、致電 28712055、傳真28713950或親臨澳門友誼大馬路918號世界貿易中心一樓與貿促局人員聯繫。

貿促局於2017年9月30日已推出“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

貿促局於2017年9月30日已推出“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

 

“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二維碼

“管理人員及具備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許可申請網上評估系統二維碼

 

 

來源: 澳門特別行政區貿易投資促進局2017/11/26消息

鏈結:  https://www.ipim.gov.mo/zh-hant/ipim-news-zh-hant/20171126-ipim-promove-o-sistema-funcional-de-avaliacao-online-dos-pedidos-de-fixacao-de-residencia-temporaria-relativos-a-quadros-dirigentes-e-tecnicos-especializados 

人才委優化在外澳人回流考察計劃

        人才發展委員會下設鼓勵人才回澳專責小組日前召開2017年度第三次小組會議,由小組召集人劉本立主持。會上,秘書處匯報 “回歸十五週年人才回澳考察計劃”的成果和明年優化有關計劃的工作,調研團隊匯報《澳門人才回流行動方案之研究》報告,委員亦討論了《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的內容。

  秘書處於會上匯報,於2015年舉辦的“回歸十五週年人才回澳考察計劃”的參加者中,已有超過三分之一回流澳門工作。委員會認為,可參考此經驗,優化內容,於明年繼續舉辦在外澳門人才交流計劃;委員會已與6間本地中學校友會會面,明年將持續加強聯繫在外的澳門人才,計劃將聯繫擴展至高校學生社團;為在外澳人提供回流資訊的 “澳人回流資訊平台”已於本年7月上線,委員會將每年定期更新資料。

  澳門科技大學調研團隊根據上次會議的討論內容,完善了《澳門人才回流行動方案之研究》,在會議上向委員匯報研究結果。報告顯示,澳門在人才回流方面存在推力和阻力,並提出相應的方案建議,包括:為人才創造更多機會、完善專業資格和職業認證體系、提供多種回流形式供人才選擇等。委員們對此作出深入討論,並同意有關報告。

  人才發展委員會本年編製了《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委員會將跟進相關落實的工作。

  出席是次會議的委員包括:劉本立、戴黃桂玲、梁伯進、陳美儀、吳在權及蘇朝暉。列席的其他委員及嘉賓包括:卜慧美及佘銓榮。

 

%e4%ba%ba%e6%89%8d%e5%a7%94%e5%84%aa%e5%8c%96%e5%9c%a8%e5%a4%96%e6%be%b3%e4%ba%ba%e5%9b%9e%e6%b5%81%e8%80%83%e5%af%9f%e8%a8%88%e5%8a%83

人才委優化在外澳人回流考察計劃

甄選“里斯本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申請個案

       人才發展委員會下設精英培養計劃分組於本月13日召開會議,由分組召集人吳志良主持,會上,對 “里斯本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 的申請個案進行甄選,又聽取了秘書處總結本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實習計劃” 執行情況,並繼續討論明年“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的章程內容及甄選評分準則。

  會上,委員對 “里斯本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 的申請進行審核和甄選,以擇優原則選出1名獲資助者,該計劃由人才發展委員會和澳門基金會聯合推出,按章程規定會送交澳門澳門基金會確認,有關確認結果預計會於11月底前於委員會網站正式公佈。

  接著,秘書處總結了目前於秘魯、喀麥隆和莫桑比克當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事處4名人員的實習情況,開始至今已兩個多月,各人對實習工作環境適應良好並順利投入工作。就明年的實習崗位,秘書處目前仍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溝通中。委員對2017年實習計劃的整體執行情況感到滿意。為給澳門青年人創造更多在國際機構體驗工作的機會,委員就前往聯合國組織及專門機構實習的可行性展開討論,秘書處現階段與聯合國難民署展開初步接觸。

  會上,繼續跟進“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的討論,期間委員踴躍發表意見,尤其對申請資格、評審準則和評分辦法等內容進行深入討論,秘書處將整合有關意見後再交委員審議確認。

  出席是次會議的精英培養計劃分組委員包括:吳志良、蘇映璇、馮家超、張曙光及蘇朝暉,其他委員及列席嘉賓:梁慧琪、吳在權及梁伯進。

2017%e5%b9%b4%e7%b2%be%e8%8b%b1%e5%9f%b9%e9%a4%8a%e8%a8%88%e5%8a%83%e5%88%86%e7%b5%84%e7%ac%ac%e4%ba%8c%e6%ac%a1%e6%9c%83%e8%ad%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