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近年澳門積極實施“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不僅為本地人才的培育與成長開創嶄新的道路與廣闊機遇,還吸引眾多於海外學習及研究的澳門青年從海外歸來,積極投身到各個領域,共同構建更加多元發展的澳門。

這一期“人才故事”的主角伍英文博士,於2015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經濟學與金融學雙學士學位,並於2016年取得經濟學榮譽學士學位。他多年來於經濟學中的深耕研究,撰寫了多篇備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論文,2023年成功獲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學位並曾任職於墨爾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24年,他懷著對澳門的深厚感情,加之對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展現新機遇的洞察,毅然回到澳門,把自己的學術專長與澳門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投身到教育事業中,成為澳門大學“濠江學者”的一員,還希望以自身豐富的研究經歷和人生閱歷培育更多人才,助力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

回流澳門擔任濠江學者,伍英文心感榮幸。

踏上海外求學之路

伍英文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祖藉廣東佛山),從幼稚園到初中一直在澳門學習。直到初中三年級上學期,因為想突破自己的語言瓶頸,他萌發出要去海外升學的想法,“當時僅僅是渴望在英語環境中深化語言能力,並體驗一下獨立生活,並沒有想以後要從事什麼職業。”

抵達澳洲後,伍英文面對文化差異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迎難而上,但他坦言對澳門的深切思念,反而成為他初期人在異鄉的最大困擾。幸好在澳門積累的學習與成長經歷賦予了他一份不怕困難的韌性,憑藉這份韌性,他逐漸適應了異國他鄉的生活。

伍英文提及澳門與澳洲學習氛圍的比較,前者重基礎,培養學生韌性與家國情懷,後者偏重興趣導向,鼓勵創新思維。因此,他建議年輕人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升學地點。

迷上經濟學

高中二年級時,伍英文在一次選課中偶然選擇了修讀經濟學,從此觸發起他對經濟學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愛,“當時只是覺得經濟學很有趣,因為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和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觀察成果連結起來”。

這個選擇也改變了他的未來走向,讓他發現自己原來對“學術研究”有著濃厚興趣。“在大二時,我修讀的中級宏觀經濟又加深了我對經濟學的認知。因此,我想學習更多相關知識,夢想著如果自己將來也能寫出一個Model(經濟模型),那肯定會很有趣。慢慢地,就有了參與經濟學研究的想法”。他對經濟學的熱情與執著追求,成為了他不斷前行的萬有引力。

面對挫折,自強不息

在大學攻讀經濟和金融學同時,伍英文專注於貨幣經濟與市場間的關係,曾與其他著名學者一同撰寫“關於貨幣和不完全競爭信貸(Money and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Credit)”,“市場力量、銀行業與資本:存款管道(Market Power, Banking and Capital: the Deposits Channel)”等學術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他的畢業論文《貨幣、銀行與市場力量論文(Essays on Money, Banking and Market Power)》更成功獲得學院提名去競逐J.G Crawford prize(澳洲國立大學每年從各個學院選出兩篇優秀的畢業論文)。

他謙遜地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形容為主要是博士導師的功勞,其次是“靈光一閃”的產物,表示這多得自己“隔夜心”的習慣,“我在研究過程中經常反複想同一個問題,有些問題很久也沒有想出解決的方法,但卻會在半夜睡覺時突然有了思路,這時我就會馬上起床把想法寫下來,之後再把這個想法具體化,再與導師討論是否行得通,而這些想法往往都會為問題帶來新的突破點,因此,我特別喜歡把“靈光一閃”的想法在第一時間記下來。”

在研究的道路上,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難題,伍英文又是如何克服它們的呢?

他回憶出國求學時,想起一份禮物以及兩句說話。禮物是他中學老師送的一把伸縮傘(表示能屈能伸)以及父親和父親好友寄語“求一點”,“要學懂如何面對挫折,自強不息”,勉勵他在困境中保持堅定信念,尋找新思路破局。伍英文也分享應對困難時的策略:選擇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通過戶外活動等方式調節心態,讓自己從緊張的科研壓力中解脫出來。過後再回頭審視問題,經常能獲得新解或思考角度。

伍英文也分享自己深刻體會到的兩大挑戰:一是如何以簡潔明瞭的方式向他人傳達研究發現,使這些發現能夠跨越專業壁壘,被更廣泛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如何在選定研究課題時,將抽象的理論概念簡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使之成為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研究過程。

他明白優秀的科研成果不僅在於發現新知,更在於能夠有效地將這些新知傳播出去,促進學術交流與進步。這也是他回到澳門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原因,他希望把自己的研究經驗與知識傳授出去。

伍英文於2023年成功取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澳門的學術氛圍充滿活力

雖然加入澳門大學的時間不算太長,但伍英文博士感受到澳門特區政府對科研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也觀察到澳門本地的學術氛圍接軌國際,為科研人員營造出開放、包容且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他提及學校為對研究有興趣的學者人士提供了眾多學習機會,這些活動包括定期舉辦專題討論會,讓學者們能夠圍繞特定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學校還積極邀請海內外知名教授前來進行講座交流,為師生們帶來前沿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此外,學校還大力支持師生的科研工作,鼓勵他們出外參加學術會議或到其他學校參訪,以拓寬視野、深化研究。這些具體的行動,切實地為澳門建構堅實的人才梯隊,強化各層級的人才質量。這些人才不僅為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骨幹,更為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他個人的未來規劃上,他希望做出更多有趣的研究和像他遇到的老師一樣好好教學,通過自己的經歷啟發更多年輕人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再宏大一點來說,我就是希望能夠為澳門特區培育更多愛國愛澳的人才出一分力”。

他渴望利用自己的經歷,啟發更多年輕人對經濟學產生興趣。

數字貨幣帶來的新機遇

在談及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前景時,伍英文指出特區政府大力發展“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並配套實施多項促進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都為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亦為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帶來更多機遇及發展空間。

他指出特區政府在去年通過立法對數字形式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發行制定相關法律,這無疑是讓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更多區域與跨境經濟活動。同時,2019年中央政府啟動了數字人民幣的一系列先導計劃並深入開展了多項研究,至2022年,這些努力在零售領域取得了成效,數字人民幣的使用已經覆蓋全國17個省或市。這一推廣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便捷性,並降低了成本,滿足日常經濟活動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有效推動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與流通,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地位。

此外,他建議特區政府也可以總結香港早前試行“多種央行數字貨幣跨境網絡項目(mBridge)”的成果,深化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建設,如將來可進行更多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實驗和展開先導計劃,涵蓋本地與跨境支付,讓澳門為發行CBDC作充分準備,推動區域性的經濟合作,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磚國家以及葡語系國家等等。

伍英文總結,隨著金融軟硬基礎建設的日益完善,澳門現代金融產業將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其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及就業人口的佔比也將會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他認同目前特區政府的人才引進制度具吸引力去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的加入,有效推動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因此,不論是對有志於在金融業發展的人士還是科研人員而言,這都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定能在澳門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發揮所長。

注:澳門大學人才計劃之一,目的是招聘及培養本地年輕學者,同時吸引澳門傑出人才留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