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世界和平”願望,由澳門打併到聯合國的何浩禎

不少人的生日願望是希望“世界和平”,但除了許願,能真正付諸行動的人是少之又少。然而,有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女孩,用行動踐行世界和平的初心,志存高遠的她一直砥礪前行,最後進入聯合國工作,並成功由聯合國初級專業人員轉為正式職員的首兩位澳門青年之一。她藉著這個國際大舞台,實現她兒時種下的初心,這位澳門女青年就是何浩禎。

“我一直很想幫助那些受戰爭苦難的人,但過去除捐錢外,什麼也做不到。但現在我可以在能力範圍內,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一分力量。”曾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現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人力資源部任職的何浩禎,在說出這番話時,眼神堅定,笑容燦爛,絲毫看不出她已頂著身體不適完成了一整天的繁重工作,反映了她對這份工作的熱愛以及工作帶給她的滿足感和使命感。

微小閃亮初心 逐夢動力泉源

何浩禎自小就建立了促進世界和平的初心,這可歸功於她的父母,原因是父母不讓她看電視節目,每天收看新聞報導就成為唯一的選擇。每當看到其他國家發生戰事或國家之間出現紛爭的新聞報導,令長期生活在澳門和平安定環境中的她,不明白為何世界會出現如此多的紛爭,也軀使她開始關注聯合國的工作,而她的人生軌跡由此產生了變化。

十四歲的她選擇前往英國讀書,大學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一段時期,期間接觸到不同國家的人和事,開拓了她的國際視野,打開她的世界觀,而真正燃起她對國際關係和事務熱情的轉捩點,是她一名好友的離逝。原本相約好完成非洲實習的好友在其回來後分享他的所見所聞,但朋友回來不久便因病去世,促使她深思:“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有強烈的使命感,明知道非洲的衛生條件不佳,還毅然去實習?”恰巧不久後發生了幾起國際衝突事件,催化了她那顆深埋內心的初心種子加速發芽。

把握每一個提升個人能力的機會(由受訪者提供)

緊握身邊機遇 不斷自我提升

如何才可以幫到那些受到戰亂或天災人禍之苦的人民?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有一種無力感,何浩禎開始亦有同樣的感覺,但與別人不同的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她緊握身邊擦過的每一個機會,不斷自我提升,努力向目標出發。

在英國工作數年後,她選擇回流澳門,在澳發展期間,她積極參與不同的培訓活動和比賽,如參加過澳門青年社團舉辦的青年議政課程,當過青年社團理事,拿過“全澳青年英語演講比賽”冠軍等,她的職涯發展亦相對精彩,曾以玩票性質當過KOL,在銀行當過“管理培訓生”,之後投身了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處的工作,專責人才培訓相關工作。

2020年的一個電郵改變何浩禎的一生。某天她收到澳門行政公職局向政府各部門發送的電郵,邀請有志的公務員參加聯合國初級專業人員(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簡稱“JPO”)講座。而聯合國推出的JPO項目是為各國青年人才提供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機會,外交部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與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公職局則透過JPO推送計劃,培養澳門青年公務員的國際視野。

心懷和平使命 勇闖國際舞台

參加講座後的她才知道,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工作中,最需要的是法律、金融和人力資源方面的人才,這道大門好像專為擁有這方面工作經驗的她而開,她毫不猶䂊,很快就“膽粗粗”遞交了申請表。經過激烈的競爭,擁有國際經驗和語言能力等優勢的何浩禎“幸運”地“一擊即中”。“我好嚮往聯合國的工作,能在聯合國工作不但有使命感,更是一個擴闊眼界的難得機會。”正是這份強烈的嚮往和不變的初心,令何浩禎無所畏懼,砥礪前行。

被安排在聯合國秘書處業務支助部(Department of Operational Support)擔任JPO職務的何浩禎專職管理人才庫,負責對一些申請加入維和行動的人士進行篩選並將合符條件的入士納入人才庫。當聯合國前線部門有需要招聘維和人員,便可在人才庫中選取合適人士進行面試。被邀面試的人來自不同的專業範疇,包括政治、資訊科技、工程以及醫療等,聽到這些專業人士在面試時分享他們個人經歷和解決困難的方法時,都帶給她全新的視野,開拓了她的思維和世界觀。

何浩禎致力確保招聘流程的公平公正,避免面試人士因其種族或性別而受到歧視。她指出:“(在促進世界和平方面)我未必擁有前線政治、軍事專家的厲害能力,但至少我可以在招聘工作方面盡己所能,貢獻一分力量。”

聯合國為世界各地青年提供到國際機構工作的機會

不斷主動突破 終成聯國職員

儘管何浩禎很喜歡聯合國秘書處的工作,她亦可以按照合約在秘書處任職兩年JPO,但工作未滿一年的她便主動廣發“英雄貼”,向聯合國其他機構申請職位。經過兩輪面試,她終於在秘書處工作一年零八個月後便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正式聘用,並成為澳門首兩位由聯合國JPO轉為正式員工的澳門青年之一,實現了“零的突破”,在聯合國講好了澳門故事,講好了中國故事。

IAEA是聯合國系統內的全球“原子用於和平與發展”組織,也是核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心。IAEA與成員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多個夥伴合作促進安全、可靠、和平地利用核技術。如俄烏戰爭所掀起的核戰疑雲以及福島核電廠意外及排核廢水等事件,都是IAEA要處理的工作。 

笑言是個女權主義者並深信性別平等的何浩禎,在訪問期間不斷提及“使命感”一詞。“我相信性別平等,但事實上,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大多是男性,女性甚少。”由於IAEA是做一些具前瞻性的科學研究或科學合作,所以,我希望加入IAEA組織後,能為女性科學家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這是她面對IAEA直屬上司面試提問時直接說出的個人看法,而她現在工作的人力資源部正是IAEA提高女性科技家代表性的重要部門。

何浩禎認為聯合國的工作賦予她使命感(由受訪者提供)

能力初受質疑 努力做好自已

剛於2025年1月10日轉職至IAEA的何浩禎,主要負責人力資源相關項目管理,如將專家的研究成果進行包裝,令一般人能明白專家的研究。自任職IAEA後,她就開始了日以繼夜的忙碌日子,天天加班完成繁重的工作。即使工作再累,但談到工作,她就娓娓而談,雀躍非常。

面對新工作環境及工作崗位,何浩禎坦言最大挑戰並非工作本身,而是看上去仍像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工作初期少不了被人質疑其工作能力,尤其是在IAEA負責項目管理,受到的質疑聲更多。為增加別人的信心,每次開會前她會做大量準備工作,如預先思考在會議上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以及應對方法。“我的外表可能讓人覺得我經驗不足,但努力做好事前準備工作,至少會讓人覺得我是認真做事。”何浩禎深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在國際組織工作兩年多,何浩禎獲益良多,尤其學會了如何與來自不同國家和種族,有著不同想法和工作思維的同事有更好的溝通和合作。此外,聯合國良好的工作氛圍和歸屬感,令她對工作樂此不疲,因每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人都對自身工作感到自豪,他們都很樂意解答同事對工作上的疑問。

在聯合國總部工作意義重大(由受訪者提供)

活好當下人生 全力奔向目標

在聯合國工作一點也不輕鬆,但不斷為自己人生目標奮力往前跑的何浩禎認為,能進入聯合國工作既是機緣巧合,亦是一種幸運,但把握機遇也很重要,因此,每當她遇到工作不順或者工作得很累時,她會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當下,因這種工作機遇實在難能可貴。當在IAEA找到自己在團隊的位置後,她將加倍努力及主動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忘初心。

事實上,在外交公署和澳門政府的推動下,目前在聯合國相關國際組織工作的還有其他澳門青年,雖然他們的專業和擔任崗位不同,但都因堅守著一份使命感而克盡職守。“我們所做的事對世界帶來的改變很微小,甚至可能看不到任何改變,但正是那份使命感,支撐著我們在聯合國不怕勞苦,辛勤工作。”

外交公署與澳門政府於2020年透過JPO推送計劃,開拓澳門青年視野

被問到將來的人生計劃時,何浩禎直言:“沒人會知道這個世界在5年、10年後會發生什麼事,只要這一刻覺得什麼是最重要,最想做什麼,就去做!”正由於她這份活好當下的積極心態,哪裡有工作能幫助到社會和世界發展,而僱主又肯聘用她,她就往那裡去,只要初心和使命感不變,她依然勇往向前。

至於她的短期目標是完成碩士課程,同時爭取學習更多知識,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及編程、德文以及法文等。長遠目標則希望實現“環遊世界”和“出書”。“已去過34個國家,希望以後每年去一個,到我80歲的時候可以遊歷80個國家;至於出書,由於現在的人生閱歷未夠,希望有機會達成這目標。”談到人生目標的何浩禎對未來仍然充滿憧憬,並用行動告訴我們,和平不僅是願望,更是每一步努力的成果。她的故事還在繼續,而她的初心,將點亮更多人的夢想。

從學術探索到澳門育才的夢想之旅——專訪回流澳門經濟學博士伍英文

近年澳門積極實施“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不僅為本地人才的培育與成長開創嶄新的道路與廣闊機遇,還吸引眾多於海外學習及研究的澳門青年從海外歸來,積極投身到各個領域,共同構建更加多元發展的澳門。

這一期“人才故事”的主角伍英文博士,於2015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經濟學與金融學雙學士學位,並於2016年取得經濟學榮譽學士學位。他多年來於經濟學中的深耕研究,撰寫了多篇備受國際學術界認可的論文,2023年成功獲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學位並曾任職於墨爾本大學博士後研究員。2024年,他懷著對澳門的深厚感情,加之對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展現新機遇的洞察,毅然回到澳門,把自己的學術專長與澳門的發展需求相結合,投身到教育事業中,成為澳門大學“濠江學者”的一員,還希望以自身豐富的研究經歷和人生閱歷培育更多人才,助力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

回流澳門擔任濠江學者,伍英文心感榮幸。

踏上海外求學之路

伍英文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祖藉廣東佛山),從幼稚園到初中一直在澳門學習。直到初中三年級上學期,因為想突破自己的語言瓶頸,他萌發出要去海外升學的想法,“當時僅僅是渴望在英語環境中深化語言能力,並體驗一下獨立生活,並沒有想以後要從事什麼職業。”

抵達澳洲後,伍英文面對文化差異與生活習慣的不同所帶來的種種挑戰,迎難而上,但他坦言對澳門的深切思念,反而成為他初期人在異鄉的最大困擾。幸好在澳門積累的學習與成長經歷賦予了他一份不怕困難的韌性,憑藉這份韌性,他逐漸適應了異國他鄉的生活。

伍英文提及澳門與澳洲學習氛圍的比較,前者重基礎,培養學生韌性與家國情懷,後者偏重興趣導向,鼓勵創新思維。因此,他建議年輕人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升學地點。

迷上經濟學

高中二年級時,伍英文在一次選課中偶然選擇了修讀經濟學,從此觸發起他對經濟學一發不可收拾的熱愛,“當時只是覺得經濟學很有趣,因為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夠和我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觀察成果連結起來”。

這個選擇也改變了他的未來走向,讓他發現自己原來對“學術研究”有著濃厚興趣。“在大二時,我修讀的中級宏觀經濟又加深了我對經濟學的認知。因此,我想學習更多相關知識,夢想著如果自己將來也能寫出一個Model(經濟模型),那肯定會很有趣。慢慢地,就有了參與經濟學研究的想法”。他對經濟學的熱情與執著追求,成為了他不斷前行的萬有引力。

面對挫折,自強不息

在大學攻讀經濟和金融學同時,伍英文專注於貨幣經濟與市場間的關係,曾與其他著名學者一同撰寫“關於貨幣和不完全競爭信貸(Money and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Credit)”,“市場力量、銀行業與資本:存款管道(Market Power, Banking and Capital: the Deposits Channel)”等學術論文,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他的畢業論文《貨幣、銀行與市場力量論文(Essays on Money, Banking and Market Power)》更成功獲得學院提名去競逐J.G Crawford prize(澳洲國立大學每年從各個學院選出兩篇優秀的畢業論文)。

他謙遜地把自己的畢業論文形容為主要是博士導師的功勞,其次是“靈光一閃”的產物,表示這多得自己“隔夜心”的習慣,“我在研究過程中經常反複想同一個問題,有些問題很久也沒有想出解決的方法,但卻會在半夜睡覺時突然有了思路,這時我就會馬上起床把想法寫下來,之後再把這個想法具體化,再與導師討論是否行得通,而這些想法往往都會為問題帶來新的突破點,因此,我特別喜歡把“靈光一閃”的想法在第一時間記下來。”

在研究的道路上,面對各種各樣的挫折難題,伍英文又是如何克服它們的呢?

他回憶出國求學時,想起一份禮物以及兩句說話。禮物是他中學老師送的一把伸縮傘(表示能屈能伸)以及父親和父親好友寄語“求一點”,“要學懂如何面對挫折,自強不息”,勉勵他在困境中保持堅定信念,尋找新思路破局。伍英文也分享應對困難時的策略:選擇暫時放下手中的工作,通過戶外活動等方式調節心態,讓自己從緊張的科研壓力中解脫出來。過後再回頭審視問題,經常能獲得新解或思考角度。

伍英文也分享自己深刻體會到的兩大挑戰:一是如何以簡潔明瞭的方式向他人傳達研究發現,使這些發現能夠跨越專業壁壘,被更廣泛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二是如何在選定研究課題時,將抽象的理論概念簡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問題,使之成為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研究過程。

他明白優秀的科研成果不僅在於發現新知,更在於能夠有效地將這些新知傳播出去,促進學術交流與進步。這也是他回到澳門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原因,他希望把自己的研究經驗與知識傳授出去。

伍英文於2023年成功取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學位。

澳門的學術氛圍充滿活力

雖然加入澳門大學的時間不算太長,但伍英文博士感受到澳門特區政府對科研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也觀察到澳門本地的學術氛圍接軌國際,為科研人員營造出開放、包容且充滿活力的學術氛圍。他提及學校為對研究有興趣的學者人士提供了眾多學習機會,這些活動包括定期舉辦專題討論會,讓學者們能夠圍繞特定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學校還積極邀請海內外知名教授前來進行講座交流,為師生們帶來前沿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成果。此外,學校還大力支持師生的科研工作,鼓勵他們出外參加學術會議或到其他學校參訪,以拓寬視野、深化研究。這些具體的行動,切實地為澳門建構堅實的人才梯隊,強化各層級的人才質量。這些人才不僅為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骨幹,更為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在他個人的未來規劃上,他希望做出更多有趣的研究和像他遇到的老師一樣好好教學,通過自己的經歷啟發更多年輕人對經濟學產生興趣,“再宏大一點來說,我就是希望能夠為澳門特區培育更多愛國愛澳的人才出一分力”。

他渴望利用自己的經歷,啟發更多年輕人對經濟學產生興趣。

數字貨幣帶來的新機遇

在談及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前景時,伍英文指出特區政府大力發展“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並配套實施多項促進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都為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亦為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帶來更多機遇及發展空間。

他指出特區政府在去年通過立法對數字形式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發行制定相關法律,這無疑是讓澳門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更多區域與跨境經濟活動。同時,2019年中央政府啟動了數字人民幣的一系列先導計劃並深入開展了多項研究,至2022年,這些努力在零售領域取得了成效,數字人民幣的使用已經覆蓋全國17個省或市。這一推廣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支付方式的安全性、便捷性,並降低了成本,滿足日常經濟活動的多元化需求,而且有效推動了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與流通,進一步提升其國際地位。

此外,他建議特區政府也可以總結香港早前試行“多種央行數字貨幣跨境網絡項目(mBridge)”的成果,深化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建設,如將來可進行更多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實驗和展開先導計劃,涵蓋本地與跨境支付,讓澳門為發行CBDC作充分準備,推動區域性的經濟合作,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金磚國家以及葡語系國家等等。

伍英文總結,隨著金融軟硬基礎建設的日益完善,澳門現代金融產業將迎來更加蓬勃的發展,其在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及就業人口的佔比也將會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他認同目前特區政府的人才引進制度具吸引力去吸納更多的專業人才的加入,有效推動澳門現代金融產業的發展。因此,不論是對有志於在金融業發展的人士還是科研人員而言,這都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定能在澳門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發揮所長。

注:澳門大學人才計劃之一,目的是招聘及培養本地年輕學者,同時吸引澳門傑出人才留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