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康體

文化

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與貿易樞紐。400多年來的華洋共處,使得多元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相互影響、融合共存,構成了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澳門文化。回歸祖國以來,澳門先後榮獲“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名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三張國際名片,城市文化形象得到大幅提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澳門更著力推進“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建設工作。

在貫徹發揮中華文化主流作用和呈現多元文化特色的方針政策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的工作主要分為文遺、文博、演藝、文創、公共圖書館等多個板塊。除了致力保護、傳承和推廣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局每年舉辦眾多文化藝術展覽、閱讀推廣、文化傳播活動以及多個大型藝文節慶,促進多元文化藝術的傳承、傳播、交流和合作,提昇市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同時,鼓勵民間社團和文化工作者舉辦文化活動並進行藝術創作,豐富城市精神生活,增加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人文內涵,提高澳門文化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透過舉辦文創市集等活動,促進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數百年來多元文化和諧互融的見證,是澳門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保存了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精髓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三十一處世界遺產。除此之外,澳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亦包括被評定的不動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古遺產、古樹名木等。

為進一步保護包括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在內的本澳珍貴文化遺產,特區政府制定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並於2014 年3 月1 日正式生效,有關法律明確了本澳文化遺產保護的範圍、保護方式、文物評定程序和標準、法律責任和義務,並設立了文化遺產委員會作為諮詢機構,確立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遺產保護制度。(詳情)

世界遺產

2005年7 月15日,在第29 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由8個廣場空間、22處被評定的不動產,以及連接各廣場空間及歷史建築的街道所組成,時至今日仍保留著中國與葡萄牙風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築,見證了東西方美學、文化、宗教信仰、建築和技術影響的交融。(詳情)

“澳門歷史城區”列表:

22處被評定的不動產:
媽祖閣(媽閣廟) 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階) 海事及水務局大樓(原摩爾兵營舊址)
哪咤廟(大三巴) 鄭家大屋 城牆遺跡(聖方濟各斜巷一段)
聖老楞佐堂及前地(風順堂) 大炮台(中央炮台) 聖若瑟修院大樓、聖若瑟修院教堂、前地及石階
聖安多尼堂及前地(花王堂) 崗頂劇院 東方基金會會址(原賈梅士花園房屋舊址)
何東圖書館大樓 聖奧斯定堂 東望洋炮台、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
三街會館(關帝古廟) 市政署大樓(原市政廳舊址) 主教座堂(大堂)
澳門仁慈堂大樓 玫瑰聖母堂(板樟堂) 盧家大屋
基督教墳場

8個廣場空間:
媽閣廟前地 亞婆井前地及龍頭里 崗頂前地
議事亭前地 大堂前地 板樟堂前地
耶穌會紀念廣場 白鴿巢前地

文物建築

澳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除了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外,澳門仍保存眾多對澳門城市有重要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自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正式生效以來,具重要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通過列作被評定的不動產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同時通過依法持續進行的不動產普查及評定工作,陸續將本澳具文化價值的不動產納入到法律保護之中,截至2020 年全澳被列作被評定的不動產項目數量,已由《文化遺產保護法》生效前的128 項增加至159 項,159 項被評定的不動產分為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建築群及場所四大類,分佈於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特區政府根據其不同的價值特徵,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積極維護並弘揚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為特徵的文化遺產。

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大三巴牌坊、前地及石階)

聖保祿學院於1594年由耶穌會創立,是中國境內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機構,天主之母教堂是聖保祿學院的組成建築之一。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於1602年開始修建,現在牌坊左側仍存有當時的奠基石,底層入口處門楣刻有拉丁文“MATER DEI”,意為“天主之母”。1835年,聖保祿學院及其教堂等建築均毀於大火,僅剩下教堂的前壁、石階以及大部分地基。“三巴”是葡文“聖保祿”(São Paulo)的譯音,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故又稱其為“大三巴牌坊”。

聖奧斯定堂

聖奧斯定堂由奧斯定會修士於1591年創建。最初建築簡陋,覆蓋屋頂的蒲葵枝葉遇大風常似龍的鬚鬃飛起,故又有“龍鬚廟” 的俗稱;經1874年重修成為今貌。教堂建築主體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立面簡樸,構圖採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樣式。 此外,聖奧斯定堂同時作為本澳極具地方特色及代表性的宗教盛事“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的起步地點,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在澳門的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1708年,是天主教“苦難善耶穌九日敬禮”的一部分,於每年四旬期的首個周六及周日進行。該聖像出遊現時分兩天進行,路線主要是自聖奧斯定堂出發前往主教座堂至翌日返回,回程時會有扮演聖婦維洛尼加(Veronica)的女子在沿途所設的“苦路處”獨唱哀歌,並由神父領禱及眾教友答唱,氣氛哀慟。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是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

玫瑰聖母堂(板樟堂)

玫瑰聖母堂(板樟堂)創建於1587年,是多明我修會(道明會)在中國的第一座教堂。教堂初以木板搭建,華人稱之為“板樟廟”,或稱“板樟堂”,因堂內供奉玫瑰聖母,故名“玫瑰堂”。教堂裝飾帶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元素,立面四層,構圖形式對稱,第三層居中為多明我修會會徽。教堂於1997年重修,教堂內闢有“聖物寶庫”,收藏並展示三百多件17至19世紀澳門天主教藝術珍品。

自1929年起,玫瑰聖母堂開始供奉花地瑪聖母,同年舉行了首次“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現時聖母聖像出遊在每年5月13日舉行,是天主教“花地瑪聖母瞻禮及九日敬禮”的一部分,藉此紀念1917年在葡萄牙花地瑪堂區發生的“花地瑪聖母顯現”,出遊隊伍自玫瑰堂步行至西望洋聖堂,沿途會誦念玫瑰經及唱聖詩,場面壯觀,為本澳富有特色的宗教慶典,是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

東望洋炮台、聖母雪地殿教堂及燈塔

東望洋炮台始建於1622年,1637年擴建,至翌年始築成;因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亞(Guia)炮台,華人稱松山炮台,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此處長期列為軍事禁區,至1976年葡軍撤出澳門,炮台始開放成為旅遊景點。炮台內的聖母雪地殿教堂約建於1622年,堂內供奉雪地聖母。1996年政府對教堂維修施工,發現了以中國繪畫技法表現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壁畫遺蹟,整個畫面展示了中西文化藝術的融合,為本地眾多教堂所絕無僅有。東望洋燈塔於1865年9月24日建成啟用,是遠東最早的現代燈塔。1874年,燈塔因遭風暴襲擊受損,經重修後於1910年6月29日重新啟用至今。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實業家、慈善家鄭觀應的故居,鄭氏在此屋輯著對推動近代中國變革有重要影響的著作《盛世危言》。大屋由其父鄭文瑞所建,其建築年分可追溯至1869年。建築為一院落式大宅,是澳門唯一的“榮祿大夫第”。鄭家大屋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特徵,同時也糅合了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鄭家大屋現建築佔地約4千平方米,縱深達120多米,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大小房間有六十多間,是澳門少見的家族式建築群。

盧家大屋

盧家大屋是澳門著名商人盧華紹(盧九)家族的舊居,約於1889 年落成,大宅既有晚清時期粵中民居的典型建築風格,同時以西方建築的裝飾元素作點綴,形成澳門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建築。大屋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格局,建築內設多個天井,便於通風採光,全幢中軸線上空間通透,僅以屏風隔斷。屋宇裝飾精細考究,既有嶺南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貝殼片窗,又有西式假天花、百葉窗、滿洲窗、鑄鐵欄杆,中西風格並舉,多種特色交融,反映了澳門特有的民居建築文化風貌。

崗頂劇院

始建於1860年的崗項劇院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是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落成後各類音樂、歌舞節目的演出絡繹不絕,除劇場外,劇院當年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桌球室,是昔日葡人社群聚會的重要場所。劇院亦曾租給澳門的電影商人播放電影,開設“馬蛟優等影畫戲院”,因而又有馬蛟戲院、崗頂戲院之稱。

崗頂劇院的建築及裝飾設計玲瓏精緻,洋溢著浪漫的氣息。這幢新古典希臘復興風格設計的建築物,既具有歐洲劇院當時奢華的設計風格,亦符合澳門本地的環境,建築外牆以綠色粉刷,間以白色的飾條,再配以墨綠色門窗及紅色屋頂,在崗頂前地的一片以黃色為主調的建築物之中顯得獨立鮮明但卻不失和諧。劇院設有前廳,高垂的古老水晶吊燈增添了神奇又濃厚的藝術氣氛。演出廳内,觀眾席呈蜆殼形排列,設置有275個座位,舒適又寬敞。劇院長廊有樓梯直達二樓月牙形的觀眾席。

與澳門社群共度了百多年風雨的崗頂劇院,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之一,不但留下了昔日葡人在澳門休閒娛樂的足跡,至今其功能還延續下去,為澳門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一個優雅而極具特色的表演場地,是澳門表演藝術發展最悠久的見證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

澳門中西文化和諧共融的文化特質,積澱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22年,本澳共有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其中的12個項目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澳門共有11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包括:粵劇、涼茶配製、木雕-神像雕刻、南音說唱、道教科儀音樂、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和土地信俗。

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特區政府在制定本澳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為保護對象,該法律設有獨立的篇章,明確制訂完善機制保護澳門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清單的擬訂標準及程序、項目的緊急保護及傳承人義務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列表:

1. 藝術表現形式及屬表演性質的項目
粵劇 南音說唱 道教科儀音樂
土生土語話劇 舞獅 舞龍
鹹水歌 八音鑼鼓 葡萄牙土風舞

2. 社會實踐、宗教實踐、禮儀及節慶
魚行醉龍節 媽祖信俗 哪吒信俗
土地信俗 朱大仙信俗 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殯禮遊行 聖安多尼瞻禮暨聖像出遊
聖若翰節 聖羅格聖像出遊 栗子節
聖母無原罪瞻禮 春節 元宵節
驚蟄祭白虎 清明節 端午節
龍舟競賽 七夕節 盂蘭節
中秋節 重陽節 冬至
石敢當誕 觀音開庫 大王誕
包公誕 觀音誕 北帝誕
佛誕節 譚公誕 先鋒誕
魯班誕 關帝誕 康公誕
華光誕

3. 有關對自然界及宇宙的認知、實踐
太極拳 詠春拳 蔡李佛拳

4. 傳統手工技能
涼茶配製 木雕─神像雕刻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
搭棚工藝 葡萄牙瓷磚畫製作工藝 廣彩製作工藝
瓷微刻工藝 麵塑技藝 神香製作工藝
上架木工工藝 中式長衫製作技藝 中式裙掛製作工藝
葡撻製作技藝 龍鬚糖製作技藝 唐餅製作技藝
杏仁餅製作技藝 嫁喜禮餅製作技藝 醬料釀造技藝
涼果製作技藝 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牛油糕製作技藝 竹昇麵製作技藝

文博場館

文化局轄下文博場所包括多間博物館和多個展覽場地,博物館涵蓋歷史、文化、藝術、人物、傳統行業、宗教等不同主題,如澳門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路氹歷史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鄭觀應紀念館、冼星海紀念館、中西藥局舊址、葉挺將軍故居、典當業展示館等;展覽場地以舉辦視覺藝術展覽為主,如塔石藝文館、大炮台迴廊、市政牧場舊址(牛房)等。

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於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幕,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館內的展品以其豐富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博物館樓高三層,其中兩層建於大炮台平台之下,只有最上一層由原氣象台的地面建築改建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地貌特徵。 一樓展區介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各自的發展歷程、澳門的早期歷史、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觸,以及在此之後的數百年間逐漸形成的澳門文化。二樓展區從不同側面展示澳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再現昔日澳門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尤其是澳門人的休閒娛樂、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三樓展區展示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時介紹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

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藝術博物館於1999年3月19日開幕,總面積10,192平方米,展覽面積逾4,000平方米,是澳門規模最大的文物藝術類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樓高五層,館內設有多個展覽廳。四樓設兩個專題展覽廳,有大型展示櫃,以展出器物及書畫藝術類為主。三樓設三個專題展覽廳,主要展出藝博館館藏及本地藝術家作品。二樓大型專題展覽廳以展出現當代及西方藝術品為主。一樓有大堂展區、接待處、藝博館禮品店、故宮文創館,以及演講廳。零層設有工作坊,用於舉辦藝術活動與教育推廣工作。

現時有館藏逾1萬6千件套,以廣東書畫、歷史繪畫、石灣陶瓷、濠江影像、澳門藝術、行為藝術等系列為主。除了館藏展覽外,亦會定期與中國內地文博機構和其他國家或地區合作舉辦各類型的交流展覽,帶來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藝術文化。

每年均策劃不同類型的本地藝術家作品展;自2007年起,更以“中國澳門”名義參與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把澳門藝術家及其作品帶到當代藝術的前沿地帶。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

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

所在地原為1999年12月20日中葡政府進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場館,該場館拆卸後,即成為澳門文化中心廣場的一部分。自2003年3月起,於原地點動工興建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2004年10月竣工,同年12月正式開幕,以紀念澳門回歸祖國的世紀盛事。

回歸賀禮展覽廳主要展示由中國國務院、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贈送澳門的回歸賀禮。另外,於2020年起開設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管理的“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

饒宗頤學藝館

為了向公眾展示饒宗頤教授的學術、文藝成就,宣傳、推廣中國文化和藝術,並促進與國學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文化局於2015年開設饒宗頤學藝館。該館設有兩個展覽廳,分別為地下展廳及二樓展廳,同時設有圖書室和講堂,可用作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饒宗頤學藝館與塔石藝文館及周邊同期的建築物組成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群,是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建築文物)中建築群類別。

澳門文學館

2022年9月17日開幕的澳門文學館位於荷蘭園大馬路95A-B號,建於1920年代,原為公務員住宅,屬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荷蘭園大馬路89號至95G號”建築群的組成部分。文學館分為主樓、副樓以及內外庭院。主樓共分四個空間,包括常設展覽廳,用以展出與澳門文學相關的主題展覽;閱覽室,提供不同種類的文學著作及精選讀物予公眾閱讀;兩個多功能室,用作小型展覽、講座、電影放映等用途。副樓不對外開放。內外庭院供觀眾遊覽。

龍環葡韻

龍環葡韻龍環葡韻由五幢於1921年落成且具有歐陸色彩的建築物組成,曾為離島高級官員官邸及土生葡人家庭住宅。現時五座建築由西向東分別為“葡韻生活館”、“匯藝廊”、“創薈館”、“風貌館”、“迎賓館”,當中結合特色展覽、露天表演及節慶活動等元素,使龍環葡韻成為展示葡語國家文化,以至世界各國文化特色的舞台。

冼星海紀念館

為紀念在澳門出生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澳門特區政府設立冼星海紀念館,介紹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傳揚他的音樂成就。冼星海紀念館位於俾利喇街151-153號,於2019年11月23日開幕,2020年9月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永福圍

永福圍,又名永慶里,葡文名稱Pátio da Eterna Felicidade,即“永恆的幸福”,位處大炮台山西側山腳,在大三巴牌坊及花王堂附近。永福圍房屋群依地勢而建,建構出高低起伏、步移景換的獨特景觀,圍內是風格統一的傳統中式民宅,組成一處空間佈局錯落有致、隔離喧鬧和鄰里共享的特色華人社區。永福圍具有鮮明的圍里特色,是本澳現存較為完整及面積較大的圍里空間。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Hip Lu San將其持有的永福圍建築捐贈予鏡湖醫院慈善會,鏡湖醫院慈善會用作慈善事業逾半個世紀後,於2019年將永福圍13幢建築物捐贈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彰顯延續其鄰里共享、多元共存的文化價值,現主要作為文藝展演場地。

九澳聖母村

九澳聖母村是澳門僅存的痲瘋院舍舊址。澳門政府自1885年在此建院安置病患,原本只有一兩間簡陋的磚屋,上世紀三十年代重建並擴充成五間住屋及七苦聖母小堂,其後亦按實際需要增建了一些建築。1966年興建七苦聖母教堂,原小堂就改作康樂室之用。1963年,慈幼會意大利神父胡子義來此服務,與院友共同議決將痲瘋院更名為“聖母村”,寓意聖母瑪利亞的助佑。九澳聖母村於2021年11月6日舉辦開幕展,介紹九澳聖母村的歷史,也有由社服團體經營的藝廊及咖啡館,協助康復人士重投社會。

沙梨頭更館

沙梨頭更館是澳門僅存的昔日更館建築。為保育本澳鄉土歷史文化,弘揚昔日華人社區守望相助的傳統價值,文化局和沙梨頭土地廟慈善會合作,活化“沙梨頭更館”建築,作為展現澳門更練歷史及昔日華人社區文化的展示館。沙梨頭更館於2015年12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大三巴哪咤展館

澳門哪吒信俗歷史悠久, 2014年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促進“哪吒信俗”的宏揚和推廣,2012年在大三巴哪咤廟旁建成“大三巴哪咤展館”,並於同年7月5日開幕。展館作為專門介紹和展示“哪吒信俗”的文化設施,展出與哪咤信俗相關的珍貴物品及文獻資料。

益隆炮竹廠舊址

澳門炮竹業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迅速發展,多間炮竹廠在氹仔設立,成為當時澳門工業發展舉足輕重的龍頭產業,作為重要的貿易出口品,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全盛時期,許多氹仔居民從事炮竹生產相關的工作,炮竹業與氹仔民生和社區息息相關,在本澳經濟發展史中擔當重要角色。益隆炮竹廠於1925年設廠至1984年結束營運,現時炮竹廠舊址保留了昔日的工場佈局及環境,是澳門僅存的且保存較為完整的炮竹工業遺址,反映了澳門二十世紀傳統炮竹業的繁榮景象,為澳門近代工業發展的見證。益隆炮竹廠舊址於2022年12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園內設有參觀遊徑、展覽館及文創禮物店。

荔枝碗船廠片區

荔枝碗船廠的建設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並於九十年代先後停止營運。在荔枝碗馬路一側,體量大致相若的船廠以聯排方式沿海岸線連續展開並形成群組,部份空間更延伸至相鄰水面之上,構成了人工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的特色景觀。荔枝碗船廠片區作為造船工藝的載體,是本澳僅存的且保存較為完整的造船工業遺址,反映了本澳昔日城市的發展進程及當時造船業的行業和生活形態。現時荔枝碗船廠片區首階段活化開放X11-X15地段,片區內設有展覽、市集、表演空間及工作坊等,已於2023年6月24日正式對外開放。

文藝盛事

藝文薈澳

藝文薈澳於2019年首次舉辦,每兩年一屆,是政府與企業聯手打造的文化旅遊品牌,以全城藝術節慶的方式提升城市體驗,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推動本地藝術發展。藝文薈澳將持續鼓勵本地以及在海外的澳門人才積極投入藝術創作,為澳門文化事業以及文化產業建構一個面向國際的發展平台。

澳門藝術節

澳門藝術節創辦於1988年,每屆藝術節為期約一個月,由本澳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團及藝術家帶來眾多不同形式的演出,涵蓋戲劇、舞蹈、合家歡節目及多媒體等,並設多項延伸活動,包括工作坊、大師班、通達服務及影片放映等,把藝術帶進觀眾的生活中。

澳門國際音樂節

澳門國際音樂節自1987年起舉辦,每年10月舉行,為期約一個月,讓本地音樂精英施展才華的同時,亦引入世界各地的優秀音樂作品。節目種類多元,從古典歌劇、交響樂、室內樂、聲樂、中樂,到爵士樂、拉丁美洲樂韻、前衛音樂等等,氣象萬千,異彩紛呈,為澳門居民及遊客提供高質素及多元化的音樂節目。

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

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自2018年開始舉辦,確立了中國與葡語國家在澳門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機制,以落實“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設工作。活動包括中葡傳統歌舞表演、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等板塊。

Hush!音樂會

Hush!音樂會在黑沙海灘或本澳各區舉行,邀請澳門及亞洲多個地區的歌手及樂隊表演不同類型的音樂,是澳門流行音樂界一年一度的盛事,亦是澳門重要文化活動品牌。

澳門城市藝穗節

澳門城市藝穗節一直勇於跳出傳統演出場地的框架,將形形色色的藝術創作滲入小城的不同角落,鼓勵製作人、藝術工作者參與,而普羅大眾亦可以場地供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實踐“全城舞台、處處觀眾、人人藝術家”的理念。

專業樂團

澳門樂團

澳門樂團是本地的職業音樂表演團體,融匯中西文化,演繹古今經典。樂團前身為澳門室內樂團,1983年由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歐師達神父等創辦,2001年7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決定將樂團擴建為雙管編制的管弦樂團,定名為澳門樂團。每樂季舉行多場不同系列的音樂會及延伸活動,全面及多元化地向觀眾展現古今中外音樂經典。自2022年2月1日起,樂團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澳門樂團有限公司負責營運,未來將持續提升專業水平,為市民和遊客帶來高質素及不同類型的古典經典音樂活動。

澳門中樂團

澳門中樂團於1987年成立,是本澳的民族音樂專業樂團,秉持“扎根澳門,面向世界,融匯中西,傳播文化”的理念,呈獻緊貼時代精神的中樂藝術,讓澳門樂迷聆賞精彩作品,讓中樂走近澳門大眾,同時向世界宣傳澳門形象。澳門中樂團積極參與本地盛事的演出,同時深入澳門的社區、學校,把音樂表演帶到本澳不同地區,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此外,中樂團巡演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透過融匯中西元素和當代氣息的中樂藝術,促進交流合作,推廣澳門中西交融的文化形象。自2022年2月1日開始,澳門中樂團由特區政府全資擁有的澳門樂團有限公司負責營運。

文創活動及場所

塔石藝墟

塔石藝墟”自2008年起每年於春秋兩季舉辦,為文創人士提供作品展銷平台,至今已成為本澳具特色的文創市集品牌,邀請不同地區的文創工作者,組成多個文創攤位,向市民及遊客展示創意作品;亦安排多場手作坊,由來自不同地區的多位“創意達人"擔任導師,帶領市民體驗創作的樂趣;現場還有“藝墟音樂會”,上演多場音樂演出,豐富現場氣氛。

戀愛.電影館

戀愛・電影館於2017年設立,作為觀眾及電影創作人互動交流的平台,對外推廣本土電影,為澳門人和喜愛電影的人士注入更多精神養份,並讓市民及遊客欣賞到更多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優質電影。

戀愛・電影館樓高三層,是一個集合電影欣賞、本土影像保存、主題展覽及電影書籍閱讀等功能的空間。館內設售票處、放映廳、控制室;一層為電影資料室,收藏澳門電影及錄像、電影書籍、期刊及雜誌等,供市民在館內查閱;另設有展覽空間,舉辦不同主題展覽活動。

澳門時尚廊

澳門時尚廊

於2012年設立,以“服裝展覽”與“服飾銷售”為重點方向,成為澳門最集中展示和銷售本地原創時裝設計及服飾的一個重要據點,致力建立本澳時裝品牌的專業形象,營造時尚文創氛圍,為觀眾及時裝設計師搭建互動交流的平台。

“澳門時尚廊”定期舉辦展覽、服裝期限店、講座及工作坊等活動,吸引各地人士前來參觀。

南灣‧雅文湖畔

南灣‧雅文湖畔項目於2016年推出,由文化局、體育局、旅遊局及旅遊大學共同合作管理,結合水上遊樂設施、特色餐飲及文創產品銷售項目,將南灣湖畔一帶打造成為富特色的休閒廣場,為居民及旅客提供多元的旅遊服務及體驗,並為澳門創造更多文化旅遊休閒元素。 為增添南灣‧雅文湖畔一帶的文創氛圍,美化湖畔設施,文化局持續邀請本地及外地的塗鴉藝術家,為湖畔“塗鴉創作展示區”設計創意塗鴉作品。

南灣C-SHOP

南灣C-Shop自2012年起作為本地文創產品宣傳、展演及銷售平台,為產業的集聚及品牌的整合營銷創造條件。文化局以公開招標方式為南灣C-Shop招攬業界進駐,Cloé Jewelry Concept Store於2021年起營運,銷售澳門原創珠寶品牌,並注入咖啡元素,打造成為具特色的原創珠寶概念店。

鄭家大屋禮品店

文化局以公開招標方式為鄭家大屋禮品店招攬業界進駐,目前由HOHO–DESIGN經營,店鋪糅合嶺南風格民宅特色,營造澳門舊商店的傳統氛圍,參觀者可在店內購買澳門品牌及外地設計師的文創產品、鄭家大屋主題紀念品以及本澳藝文活動的周邊創意產品。

龍環葡韻創薈館

文化局以公開招標方式為龍環葡韻創薈館招攬業界進駐,現由“萬象畫廊書屋”進駐經營,開設結合畫廊與書店的複合空間。地面層主要為書店,銷售人文社科、藝術設計以及澳門本地出版物等書籍;一樓為展覽空間,展出及銷售本地與外地優秀藝術家作品。

龍環葡韻迎賓館

文化局以公開招標方式為龍環葡韻迎賓館招攬業界進駐,現由“LUBUDS澳門有限公司”進駐經營,開設一所推廣澳門土生葡人美食和文化的餐廳,預計於2023年第四季對外開放。

塔石廣場商業中心R2及R3商舖

文化局透過公開招標租賃的方式,於塔石廣場商業中心增設文創商店及餐飲空間,其中R2商舖為“萬象畫廊書屋塔石店”,店內結合書店、咖啡輕食外賣、畫廊與藝術工作坊的複合空間,除展銷本地文創產品及書刊外,亦計劃邀請本地及外地藝術家舉辦展覽,並舉行藝文活動與藝術工作坊,配合塔石廣場一帶的文創氛圍,提供舒適的閱讀和展覽環境。R3店舖則為“葡色葡味”餐廳,提供地道葡式菜餚,同場展銷由澳門葡人之家協會工藝美術學校的師生和本地藝術家創製的手工藝品。

書籍出版、檔案、圖書館及閱讀推廣計劃

文化局出版物及學術活動

文化局持續出版與澳門文學、歷史、藝術等相關的書籍及期刊,包括《文化雜誌》、澳門文學館叢書、中葡文學叢書、澳門文化叢書、澳門文化遺產叢書等系列品牌出版物,同時舉辦各種學術性活動,如文化大師講座、一帶一路文化系列講座等;亦會聯同本地業界參與各類型書展活動,積極向外界推廣本澳出版物,努力打造文化品牌。(詳情

文化局網上書店

文化局網上書店”上架超過380款文化局的出版物和期刊,包括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葡萄牙文及英文出版,類型豐富多元,涵蓋歷史、文學、視覺展覽、表演藝術、文化及學術研究等。文化局致力以方便及高效的方式供讀者挑選及購買出版物,讀者可透過網站下單、電子支付、特快專遞(EMS)或到文化局轄下公共圖書館自取書籍。海內外讀者可經特快專遞(EMS)郵寄出版物到指定地址收件;身處澳門的讀者則可透過自取方式,於文化局轄下13間公共圖書館(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自行提取已訂購的圖書。

澳門檔案館

澳門檔案館是澳門地區總檔案館,主要職責是收集、整理、保管及保護本地區具有歷史價值的檔案資源,並供社會大眾利用。現時,館內有檔案六萬餘案卷、圖像七萬多幅、書刊資料一萬餘冊,其載體以紙質為主。館藏最早的檔案,可追溯至1630年。檔案館除接收政府部門移交的檔案,亦接收社團及個人所捐贈的檔案。澳門檔案館網站已開通在線查閱館藏檔案目錄及檔案文獻全文影像服務。

澳門公共圖書館

澳門公共圖書館

由15間公共圖書館和1間西文古籍圖書館(議事亭藏書樓)組成,此外,公共圖書館管理廳設有澳門國際標準書號中心。目前,澳門公共圖書館供借閱的紙本或電子資料逾百萬冊(件),當中包括一般書籍、報章、期刊、文獻、影音資料及各類電子資源等,涵蓋各個學科領域,藉以滿足大眾對社會、教育、資訊或休閒等多方面知識的需求。

澳門公共圖書館致力推廣閱讀文化,提升市民的閱讀興趣;並對本地發行刊物進行存檔、技術處理和有關圖書館信息的傳播等工作。澳門公共圖書館因應不同圖書館館藏特色及氣氛,舉辦各類型的閱讀推廣活動供市民免費參與,包括講座、工作坊、讀書會、課程、展覽、外展推廣等,透過多元化的活動鼓勵市民善用圖書資源,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以培養不同年齡層的市民的閱讀興趣。為促進與社區的連繫,公共圖書館提供圖書遞送服務,以推廣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與服務。為增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互動,推廣及善用共享粵澳文化資源,加強圖書館業界的交流合作,澳門公共圖書館與大灣區的公共圖書館合辦文化展覽及聯動舉行閱讀活動,以提高全民閱讀推廣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共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閱讀風氣。

文化傳承

澳門演藝學院

澳門演藝學院成立於1989年,從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學院內設有舞蹈學校、音樂學校和戲劇學校。以“敬藝、尚美、博雅、精進”為院訓,以“專業與普及並重,藝術與生活共融”為宗旨,實行專業和普及藝術教育雙軌並行。透過開辦系統性、規範性以及持續性的舞蹈、音樂和戲劇的藝術教育課程,提升澳門市民的人文質素;通過設置舞蹈、音樂全日制中學教育課程,為澳門培養知識型、創造型的演藝專才。

文化傳播月

為提升市民對文化傳播理念的理解,鼓勵更多人親身傳承和傳播文化,文化局策劃“文化傳播月”,主動地走近市民,以亮點項目向大眾灌輸文化傳播的概念,深入社區、聯繫生活、體驗文化日常,不同階層人士均可參與活動,共赴美好歷程。

澳門青年音樂比賽

澳門青年音樂比賽旨在推動本地古典音樂的發展,為本地青少年提供寶貴的演出平台和學習機會。比賽於單數年舉辦鋼琴組別賽事,雙數年舉辦中樂及西樂組別的賽事。自1983年起舉辦至今,澳門青年音樂比賽已成為本澳最具認受性的音樂比賽。

澳門文化藝術青少年計劃

為加強人才培育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以文化伴隨成長為目標,並更好善用資源,擴展活動的影響力,文化局整合原有的文化傳播大使、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及澳門博物館兒童導賞員等活動,面向中學生全新推出“澳門文化藝術青少年計劃”。

“澳門文化藝術青少年計劃”由2023年起舉辦,學員將接受為期三年的分階段培訓,課程內容包括知識學習、實地考察、實踐活動、文化體驗日及拜訪交流等,涵蓋澳門歷史及文化遺產、博物館及考古知識、導賞理論及技巧、劇場及文創空間探索、書籍出版裝訂以及文化傳播知識等豐富課題。完成初階基礎學習的學員,可獲頒授證書成為“文化局學生文化大使”,未來亦將繼續參與進階課程以及各類型藝文實踐項目,藉近距離且多角度地接觸和參與文化工作,成為協助推動文化藝術的先鋒。隨著計劃的持續推進,將鼓勵本澳更多青少年共同參與文化傳承和傳播工作,擴大本澳的文化傳播隊伍。

藝遊計劃

藝遊計劃”於2016年推出,讓“藝遊人”於澳門指定地點以街頭展演形式進行展示,為本地藝文工作者提供更多表演平台,同時吸引海內外優質街頭展演,活化社區與營造文化氛圍,推動大眾欣賞和參與文化藝術。該計劃現逢周五至日及公眾假日開放南灣‧雅文湖畔、龍環葡韻、大炮台花園、媽閣廟前地、九澳聖母村、益隆炮竹廠舊址及荔枝碗船廠片區等七個“藝遊點”。

展演設施

澳門文化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劇院大樓、藝術博物館大樓及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組成。澳門文化中心劇院大樓設有四個表演場地,一個是有1,080座位的綜合劇院(備有樂池),另一個是有387座位的小劇院,另設兩個分別容納最多140人及160人的黑盒劇場。文化中心提供了優質的表演、會議及展覽場地之餘,更積極普及各類文藝活動,豐富城市的藝術文化氛圍,打造一座越來越精彩的演藝舞台。

藝文空間釋放計劃

為積極回應社會對藝文空間的使用需求,文化局於2019年起推出“藝文空間釋放計劃”,透過對轄下文化設施的功能整合及新增,開放不同的藝文空間供本地社團及個人申請租借使用,涵蓋演出、排練、展覽、綜合四大用途。為配合特區政府電子政務的發展,進一步便利大眾享用文化服務,文化局自2023年6月1日起於“一戶通”新增藝文場地預約服務,市民可透過系統查閱文化局轄下藝文場地設施預約詳情並進行預約。

文化資訊平台

公眾可透過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網站官方網站瞭解文化局各項文化活動、演出、展覽、文物保護、推廣藝術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多項文化設施等文化服務資訊;另設有“澳門文化遺產網”及“澳門世界遺產網”,提供澳門文化遺產及澳門世界遺產介紹;而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資訊交流,加深社會各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認識及其發展動向,特設有“澳門文創網”。

此外,為讓本澳市民及旅客更全面及便捷地掌握本澳的各類活動項目及推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23年4月29日推出澳門活動網“享澳門”試用版,以集中展示方式讓市民及旅客瞭解各政府部門、大專院校以及各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等的對外活動項目,方便市民遊客“一站式”查找活動資訊。

為以更便捷的方式向公眾發佈相關資訊,文化局已開通了不同類型社交平台,包括微信訂閱號“澳門文化局IC” 、微信服務號“澳門特區文化局”、Facebook 專頁“IC Art 藝文棧”、Instagram專頁“artmacao”、小紅書帳號“享澳門Enjoy Macao”及Youtube頻道“澳門文化局IC Macao”。

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於一九八七年正式對外開放。當時的館址位於媽祖閣(媽閣廟)旁邊的一座兩層高的綠色平房。自啟用後,由於參觀人數不斷上升,藏品日益豐富,使博物館迫切需要擴充展樓。一九九零年六月,一座現代而寬敞的展覽大樓正式落成並啟用,且與已改為博物館行政大樓的舊展館和媽祖閣於同一廣場內鼎足而立。

海事博物館外形獨特,遠看就好像一艘船;展館樓高三層,以中國、葡萄牙及澳門地區的航海活動為主線,劃分為不同專題展區,所展示的主題不但反映了澳門的演變,還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和葡萄牙在海上交通史上的卓越成就,說明了海洋對人類文化的重要性。除上述陳列展示外,博物館還設有水族館及露天茶座。

康體

澳門體育

現時,澳門約有四十個體育設施納入體育局「公共體育設施網絡」,設施分佈廣泛,並不斷完善管轄的體育設施,以迎合不同體育項目的需要,此外,舉辦各類大眾體育活動,吸引市民運動健身,全方位照顧市民的運動需要。

大眾體育

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大眾體育發展,一直創造條件,為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人士提供參與體育鍛鍊的機會,並且不斷豐富大眾體育活動的元素,吸引市民大眾積極參與,以促進市民身心健康,豐富餘暇生活、推動社會和諧。此外,亦會定期舉辦多項大眾體育健身興趣班,讓市民大眾在導師的指導下,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體育鍛鍊。

有關大眾體育的活動日誌,可瀏覽活動日程,以及關注“澳門大眾體育動向 Trend On Macau Sport For All” Facebook 專頁、“澳門體育”微信公眾號及“澳門特區體育局”微信訂閱號。

大眾康體日

為提高本澳市民的生活質素,並向各階層的市民宣揚「齊運動、健體魄」的訊息,體育部門每月在不同社區舉行「大眾康體日」,以鼓勵全民參與運動,達至終身體育的目的。

體育健康諮詢站

澳門市民喜愛於公園及健康徑等設施自發進行運動鍛鍊,而為了讓市民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及技巧,以有助其減低運動受傷的機會,因此,每逢週日,於市民常使用的公共運動場所設立「體育健康諮詢站」,向市民提供體育健身的知識,包括:

提供健康資訊:為進行運動的市民提供其身體狀況檢測,如:量血壓、測心率、度身高、量體重及測體脂率等,並向市民提供健康資訊及專業的運動計劃建議,促進市民能更科學、更有效及更安全地提升運動的效果。

提供大眾體育活動的訊息:向各市民發放大眾體育活動的訊息,包括:大眾體育健身興趣班及其他體育活動訊息等。

體育盛事

澳門國際帆船賽

為有效利用本澳的海域資源,促進海上運動的發展,澳門於2019年首次舉辦國際帆船賽,比賽地點在澳門黑沙海灘以南水域及澳門科學館對開往內港航道以南水域,水域資源豐富,具備良好條件發展水上運動。賽事緊密連繫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體育交流,同時提供了一個讓本地帆船隊伍與高水平隊伍切磋學習及提升技術水平的互動平台。透過舉辦國際大帆船賽事,發展海上體育活動,豐富本澳體育盛事,並持續推動澳門發展成為國際旅遊休閒中心。

2023省港澳—兔年賀歲盃足球賽

於2023年以賀歲盃形式舉辦的足球賽事,邀請省港澳包括2支來自應屆廣東超級足球聯賽的4強隊伍廣東蜀地紅及珠海2030,香港超級足球聯賽球隊東方,以及2022澳門甲組足球聯賽冠軍澳科鄒北記來澳進行比賽,讓市民在新春佳節感受體育運動的熱情與活力。

澳門國際十公里長跑賽

澳門國際十公里長跑賽於2021年首次舉辦,賽事受到長跑愛好者的歡迎。十公里賽事路線獲得國際馬拉松暨公路賽總會審批及認可。賽事設有兩個比賽項目,10公里及約5公里的歡樂跑,合共10,000個名額。透過活動吸引來自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跑步健兒來澳參與比賽。

澳門國際龍舟賽

自1979 年起,龍舟競渡被推廣為每年一度的國際龍舟賽事,並且邀請不同國家及地區派隊來澳參加這項富有傳統特色的體育活動。端午節划龍舟不但成為了本澳大受歡迎的節慶活動,澳門國際龍舟賽已經成為本澳重要的體壇盛事,每年皆吸引眾多健兒,參加這項一年一度的盛事。

澳門國際排聯世界女子排球聯賽

澳門自1994 年起至2017年已成功舉辦了 21 次世界女排大獎賽,歷來獲得了國際排球聯會對賽事組委會各項工作的肯定,且賽事一直深受市民和旅客歡迎,2018 年更以世界女子排球聯賽之全新面目隆重登場,為觀眾帶來更高水平的精彩賽事。

FIBA 3×3澳門大師賽

由國際籃球聯會(FIBA)授權舉辦的世界頂級水平三人籃球賽事,FIBA 3×3澳門大師賽長期以來受到全球媒體和籃球界人士的關注,2023年首度落戶澳門,賽事聚集14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隊伍在澳競逐殊榮,為觀眾帶來速度與刺激的全新體驗。

WTT澳門國際乒乓球賽

WTT乒乓球賽於2020年首次落戶澳門。「WTT澳門國際乒乓球賽2020」是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 (WTT)成立後的首項賽事,其後每年於澳門舉辦「WTT 澳門冠軍賽」系列賽事。WTT乒乓球賽不僅為世界級的乒乓球賽事,除匯集了當今世界乒乓球壇的頂尖球手,還以全新的體育展示方式,透過現場觀賞、媒體直播及轉播為世界不同地區的乒乓球迷及各個層面的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

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自 1954 年舉辦至今,已邁進第70屆,是澳門最大型的國際性體育盛事。多年來舉辦了很多重點賽事,包括2018年及2019年曾連續兩年獲授權舉辦“國際汽聯三級方程式世界盃”、“國際汽聯GT世界盃”以及“國際汽聯房車世界盃”三項國際汽聯世界盃賽事。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賽道是圍繞東望洋山進行,因此稱為「東望洋跑道」,是世界上唯一集汽車、方程式賽車及電單車賽事於一身的街道賽,並於2019年升級至國際汽聯二級跑道。

澳門國際馬拉松

澳門國際馬拉松從 1981 年開始舉辦,為本澳歷史最悠久、參加運動員最多的體育活動之一,由 1990 年至今更是國際馬拉松暨公路賽總會(AIMS)的認證賽事,吸引來自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長跑愛好者來澳參賽,近年參賽人數更達 12,000 人,賽道沿途景色優美,參加者不僅於繁華鬧市作賽,同時更跑經本澳世遺景點及多個著名地標,穿梭古今感受澳門特有的城市風貌。

公共體育設施網絡

體育局自2006年起建立「公共體育設施網絡」,為市民提供日常體育鍛鍊的場所,「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內的設施亦是體育總會培養精英運動員的基地,也是進行大型體育活動的平台。

體育場地租用服務分為個人租場及團體租場服務,而個人租場服務亦可透過親臨或網上申請,市民或團體可按個人需求及服務時段租用各公共體育設施網絡的場地。

「公共體育設施網絡」的場地租用服務詳情

「運動易」會員計劃

為方便市民使用公共體育設施,體育局於 2008 年 10 月 14 日推出「運動易」會員計劃,目的以運動易會員的形式建立完整的運動者資料庫,簡化市民在使用公共體育設施和參與活動時的報名手續。

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

為推動本澳競技體育長遠發展,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已正式投入服務,作為本澳首個集“培訓”、“住宿”以及“運動醫學”三大功能的綜合性訓練基地,中心運動空間總面積超過 20,000 平方米,並設有兩個多功能體育館、五層訓練館、器械訓練中心以及室內泳池等配套設施,為運動員提供專業和理想的訓練環境,並靈活配合各項目的訓練需要,支援運動員向更高水平發展。

運動醫學中心

運動醫學中心致力為澳門體育事業的發展,強健巿民的體魄,提高競技運動員的水平,提供科學化、專業化及多元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對象包括體育總會註冊運動員、大眾體育運動員、殘疾人士體育運動員、學校體育運動員及大學體育運動員及衛生局轉介人士,還會為市民提供體質測試與評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