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獎勵計劃》6月20日起接受申請

為提升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及產業適度多元發展,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即將啟動新一輪《科學技術獎勵計劃》,以獎勵在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士及機構。
獎勵計劃設有三大獎勵類型:
1. 科學技術獎-下設三個獎項。
· 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中取得具影響力學術成果的人士;
· 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發明具有市場價值之技術發明的人士;
· 科技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作出貢獻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人士。
2. 研究生科技研發獎-授予積極參與所在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發,並發揮重要作用的研究生。對象包括:
· 在校本部設於澳門的高等院校就讀之研究生;
· 在校本部設於澳門以外地區的高等院校就讀,並具澳門居民身份的研究生。
3. 特別獎勵-授予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人士或機構。
本屆《科學技術獎勵計劃》的申請期為:2024 年 6 月 20 日至 7 月 31 日。歡迎符合條件的 個 人 與 機 構 積 極 參 與 。 有 關 詳 情 請 瀏 覽 計 劃 專 頁 :https://www.fdct.gov.mo/zh_tw/macau_awards.html
如有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科技發展及合作部 85998121(梁先生)或電郵至 sdcc@fdct.gov.mo。

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5月21日起接受申請

為推動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高澳門的創新力、競爭力及國際知名度,進一步帶動本地產業發展和社會長遠進步,特區政府推出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於2024年5月21日至11月20日期間接受三類人才,合共九個計劃的申請,包括﹕高端人才計劃、以及分別與大健康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產業、文化體育及其他產業相關的四個優秀人才計劃和四個高級專業人才計劃。

第一期人才引進計劃已於2024年第一季結束,有效申請數共1,107宗,截至2024年4月30日的審批情況,已有387人獲納入建議引進人才名單,包括高端人才22名、優秀人才83名及高級專業人才282名。

為吸引更多能促進及補足澳門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在申請條件、得分項目等方面作出優化,同時切合社會所需,優化專業範疇及相應的緊缺專業職務,藉以推動澳門產業高質量發展。此外,透過高級專業人才計劃吸納在世界頂尖學府、澳門高校就讀與“1+4”產業相關學科的尖子學士畢業生,適度地為澳門多元發展提供所需生產力。

人才引進主管實體按適用的人才引進計劃檢視申請人提交的文件及資料,並根據申請人對提高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創新力、競爭力、國際知名度或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貢獻度,以及申請人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資格或經驗是否屬當前重點引進的專業範疇,還有其按適用的評審準則所獲得的評價等方面審議申請人。人才引進制度訂明嚴謹的審批程序,並設有事前和事後監督機制,主管實體與各部門機關緊密聯繫,對申請作出嚴格甄審,確保申請人符合相關計劃的申請要件,以引入能助力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類人才。

有意申請的人士,可透過人才引進計劃電子申請平台(網址:https://trplatform.cdqq.gov.mo )查閱各類計劃的詳情和網上提交申請,電子申請平台載有申請所需文件及資料、適用的評審準則及審批程序等相關詳細資料,申請人在電子平台開立帳戶後,可辦理申請、上傳文件及接收行政通知等手續。

如有查詢,請於辦公時間致電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處,電話:(853)2855 5108,或電郵至info@cdqq.gov.mo;辦公時間:週一至週四:9:00 -13:00; 14:30 -17:45, 週五:9:00 -13:00; 14:30 -17:30。

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介紹
新一期人才引進計劃介紹
高端人才計劃
大健康產業優秀人才計劃
大健康產業高級專業人才計劃
高新技術產業優秀人才計劃
高新技術產業高級專業人才計劃
現代金融產業優秀人才計劃
現代金融產業高級專業人才計劃
文化體育及其他產業優秀人才計劃
文化體育及其他產業高級專業人才計劃

【新聞轉載】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發言

資料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網址)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五月八日)上午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的發言全文:

尊敬的陳麗文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杜敏琪廳長(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陽瑜司長(澳門特別行政區(特區)社會文化司司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早上好!今天是「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的第二天,對於今天「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得以順利進行,我對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及澳門特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在大會籌備期間提供的協助和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表示衷心的感謝。我要藉此機會感謝今天出席的重量級嘉賓。他們今天的講話肯定會為我們帶來很多啓發和有意義的思考。

  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香港特區政府的人力政策一直是以培育本地人才為主,引進外來人才為輔,以豐富香港的人才庫,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香港是亞洲國際大都會,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通過廣泛的國際聯繫,一直匯聚全球人才;但面對世界上「人才爭奪戰」越來越激烈,以及香港面對的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挑戰,特區政府除了全面提升高質人才的自家培養以外,也用力吸引、引進世界各地的高質人才匯聚在香港,一同打造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為國家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

搶人才、留人才

  在面對人力短缺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引進人才政策,用好全球創新人才資源,致力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繁榮社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自二○二二年底開始,我們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當中包括大家很熟悉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計劃),而且更新、擴大「人才清單」,以及優化原有的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去年我們也針對高才通計劃下的大學名單,繼續擴大了一部分。通過這些計劃,我們希望可以營造更加尊重人才、更加積極求才的社會環境,而且隨着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人才辦)的成立,我們將會對人才提供更多服務、更好的支持。

  在過去差不多一年半,通過一系列新和優化原有的政策,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剛剛政務司司長談到,我們一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批出近18萬宗,已經來港的人才有超過12萬人;要是加上他們的家人和孩子,就可能要翻一倍了。這些人才及他們的家人和孩子對香港而言,都是優質的人才,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高才通計劃

  高才通計劃的提出,標誌着香港在搶人才方面採取更創新、更大膽的方法。主要是在高才通計劃下,我們採取高度透明、清晰標準的要求,而且不需要人才在來港前有任何獲聘的前設;只要他們符合高才通計劃的申請資格,就可以來港,這提供了高度透明的方法。高才通計劃推出後,我們至今一共接獲約80 000宗申請,批出約65 000宗,來港的人才超過50 000人,而且連同他們的家人和孩子,應該也翻了一倍。

  最近,我們對透過高才通計劃簽證第一批已來港超過六個月的人士進行了跟進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當中已有43%在香港定居,而其餘未來港的高才通計劃人才中,九成表示很期待未來一年內來香港發展。第一批高才通計劃人才中,54%已在香港找到工作,主要投身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行業,這些都是香港主要的核心行業。他們的薪酬普遍比香港一般薪酬高,收入中位數約50,000港元,當中四分之一每月收入100,000港元或以上,10%每月收入200,000港元或以上。

  所以,我們根據第一輪跟進調查所得的基礎推算,二○二三年已抵港的30 000多名高才通計劃人才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這標誌着他們在港一年,為我們的本地生產總值拉動約1.2%。而且,除了經濟貢獻外,高才通計劃人才及其配偶和孩子非常年輕,三分之一在30歲或以下,三分之二是40歲以下,絕大多數是50歲以下。這對香港面對老齡化挑戰下,為香港社會帶來很多年輕的活力。

人才辦

  為吸引更多人才來香港、落戶香港,我們去年十月成立香港人才辦,作為制定人才招攬策略和支援留港人才的專責單位。人才辦為抵港人才提供全面而一站式的支援服務,為他們提供所需資訊,而且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社會。

  人才辦也針對不同人才群組制定招攬和宣傳策略,與不同界別的夥伴一同合作,當中包括香港各大商會、協會、經濟貿易辦事處轄下「招商引才專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投資推廣署等,一同在世界各重點市場,包括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有著名大學和企業的地方,一同進行推廣活動,積極推廣香港的優勢和機遇,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發展。

  這次我們在香港首辦「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就是由人才辦統籌,匯聚世界各地及內地政界、學術、商界及其他界別的領袖,一同交流人才發展趨勢和經驗,以推廣香港作為國際人才樞紐和國家人才門戶的角色和優勢。

加強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聯合引進

  香港作為國家最前沿和最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擔當起大灣區人才門戶的角色,匯聚及引入大灣區發展所需的國際優質人才。特區政府全力支持粵港澳加強合作推動大灣區內人才發展和流動。

  剛才政務司司長也提到,粵港兩地今年一月簽署《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粵港人才合作協調機制工作專班,共同推動各方面人才招攬、培養和交流措施。人才辦正積極擔當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個人才港的聯繫角色,全力推動高端人才交流培訓、研討、項目對接等活動,推動粵港澳人才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動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

  剛剛,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簽訂了《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以加強大灣區內人才服務工作的交流和合作,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人才辦非常期待跟一眾大灣區城市一起揚帆出海,共赴海外一些重點目標市場聯合推廣大灣區,攜手推廣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以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匯聚和扎根大灣區,不斷增強灣區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面旗幟。

總結

  去年四月,習近平主席在廣東調研期間,賦予大灣區「一點兩地」的新戰略定位,就是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習近平主席提到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形成高端科創人才聚集效應,不單為新時代推進大灣區建設指明了方向,更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共同發展注入更澎湃的動能。

  香港特區政府會充分善用「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立足大灣區」的優勢,鞏固香港國際人才中心的定位,繼續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同時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匯聚交流,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謝謝大家!

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
大灣區“9+2”城市簽署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於今(8)日出席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大會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在大會上,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共同簽署《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藉此加強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平台。

歐陽瑜司長在大會致辭中表示,自國家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來,大灣區建設正朝著“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方向紮實推進。澳門特區政府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圍繞“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大灣區”與“深合區”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機遇,着力構建符合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產業發展結構,並循“人才培養、人才回流、人才引進”多軌並行的方向,完善人才政策的頂層設計。歐陽瑜司長提及,澳門第一期人才引進計劃預期將有超過400宗申請獲納入建議引進人才名單,包括院士、國家精英運動員、知名企業高管,以及各領域的產業人才,達到計劃預期的成效。澳門特區政府會善用中央政府給予的惠澳政策,按步推進人才政策和各項配套措施,促進澳門引才、聚才和育才。

此外,人才發展委員會於同場舉行的“機遇匯人才博覽展”設有澳門展位,介紹澳門人才引進計劃的特點及人才發展機遇,並向大灣區其他城市及國際訪客推廣澳門投資和教育等相關資訊。博覽展於5月7至8日一連兩日展出,匯聚國際、香港及大灣區內的百間公私營機構,吸引了數千名嘉賓參觀,包括內地及外地政府代表、學者、商界領袖、行業翹楚及人力資源顧問等。

透過是次活動,粵港澳三地在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平台等方面將取得更大進步,繼續優勢互補,緊密合作,助力粵港澳人才高地的有效建設。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
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代表澳門特區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及大灣區9個城市共同簽署《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服務合作備忘錄》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教青局局長龔志明、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參觀“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機遇匯人才博覽展”澳門展位

人才發展委員會搬遷通知

人才發展委員會將於2023年9月25日(星期一)起遷往澳門友誼大馬路1101-A政府(新口岸)辦公大樓四樓,原址於搬遷日起停止運作,聯絡電話(2855-5108)、電郵(info@cdqq.gov.mo)及委員會網址(www.cdqq.gov.mo)維持不變。

國家碳中和戰略啟澳商機

【來源:澳門日報】近月極端天氣肆虐全球,單是我國河南、湖北、山東、陝西等地迎來百年一遇的極大降雨,水災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頻密的災難和氣候全球暖化密不可分。比爾蓋茨在《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一書提到,人類活動的五大排放佔比依次為百分之卅一的生產和製造,百分之廿七的電力生產與存儲,百分之十九的種養殖業,百分之十六的交通運輸,百分之七的取暖和製冷。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也是電力能源消耗最高國家之一。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模式對國家以至世界顯得刻不容緩。

    習主席在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到,中國力爭二○三○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二○六○年實現碳中和,向世界作出莊嚴的減排承諾。碳中和是各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終極目標,碳達峰是碳中和重要里程碑,越能將峰值降低,越有利依靠大規模植樹及碳捕獲等技術早日實現碳中和。今年開局“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橫跨碳達峰關鍵節點,“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攻堅時期,極需要制定三○年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和總量雙控制制度,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綠色發展是構建國家新發展理念重要一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可見未來五年在新舊動能轉換,製造業清潔生產,減低單位GDP能耗等多個環節攻關需要國內外科技創新的開發及引進。

    加強電動摩托普及

    澳門不論為自身設定達碳達峰及中和的目標,或是利用澳門平台加強環保科技的引進及研發,同樣需要為國家出一分力,當中蘊含極大商機。澳門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分為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由於缺少重大工業和製造業,主要污染源來自機動車為主的移動污染源,澳門在“一五”時期,已分別從進口新車輛、在用車輛尾氣排放標準、車用燃料及推廣環保車輛等,按序推進各項改善政策措施,當中《淘汰重型及輕型二衝程摩托車資助計劃》顯著成效,未來可考慮利用《環保節能基金》加強電動摩托車在澳門普及。本澳固定污染源來源於電力、水泥混凝土生產、工商業酒店鍋爐等,根據《澳門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近年已先後就不同固定污染源制定行政法規監管。

    用好綠色金融平台

    澳門的國際環保合作論壇及展覽已舉辦多年,為歐盟等先進的環保技術進入內地市場提供很好的平台,今年原本是疫後第一次復辦,但月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只能線上參會,成效大受打擊。正如行政長官賀一誠日前回覆議員提問,提出鼓勵業界引入綠色金融標準,並指出目前已有本地金融機構發行約七十億人民幣綠色債券,並有數隻綠色債券在澳掛牌上市。隨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出台,澳應更好借助展會發揮地區綠色金融平台作用,為發展人民幣計價結算證券市場增添綠色元素,助力國家碳中和戰略,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澳門中華總商會

    策略研究委員會主任  

    馬志毅

禪港澳青創基地二期開園

   禪港澳青創基地二期開園

    【來源:澳門日報】澳門青年落戶灣區發展再添新平台。今日上午,佛山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二期正式開園,來自港澳青創項目現場簽約進駐。據介紹,該園區二期建築面積約四千平方米,預計可容納三十家以上港澳青年初創企業入駐,目前已引進九個港澳青年初創項目,涵蓋生物醫藥與健康、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

    佛山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是獲國家灣區辦批准,由省政府發文成立的創業孵化基地,納入省“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平台載體佈局。該基地主園區位於禪城區智慧新城T十一棟四至七層,由省、市、區三級共建,是專門用於孵化港澳青年創業項目的市一級雙創孵化平台。

    基地主園區內部已掛牌設立“佛山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服務中心”,可集諮詢、融資、法律、實訓、交流、孵化等功能服務於一體,空間設施一應俱全,公共服務一步到位,真正實現港澳創客“拎包入駐”。

    活動現場,領導嘉賓為佛山市創業導師代表頒發聘書,佛山市人社局與來自港澳地區的青創項目團隊及服務機構代表簽署合作協議,基地運營方負責人還發佈了佛山“1+5+N”(港澳青年)一網式孵化服務平台。

    佛山譯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今日簽約落戶的澳門青創項目之一,該公司主要從事葡萄牙語等翻譯業務。公司總經理張珂銘表示,澳門葡語翻譯人才眾多,公司期望透過這些人才為內地企業和葡語系國家企業提供產品推廣、商業諮詢等服務。他認為,佛山作為一個高端製造業集聚的地方,很多企業對產品進出口的需求巨大,且佛山對港澳青年創業配套政策比較完善,這是該公司進駐佛山的重要因素。比如,該基地不僅提供免租金、免水電費的辦公場所,還提供對接客戶、投融資政策等多項服務,為企業後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0/2021學年研究生獎學金獲獎者辦理確認領獎手續

2020/2021學年研究生獎學金獲獎名單已於9月上旬公佈,高等教育基金提醒獎學金獲獎者須於10月28日至11月9日網上辦理確認領獎手續。

本學年共有156名學生獲得研究生獎學金。有關獎學金獲獎者須於上述期間登入高等教育基金開設的網上系統

https://www.dses.gov.mo/bolsas/fundonline/awardee.asp)辦理確認領奬手續,並上載在學證明書及活期銀行賬戶存摺賬號頁。如獲獎者未能於上述限期辦理領獎手續,則被視作放棄。

如有查詢,可致電8396-9343或8396-9393與高教局人員聯絡,或電郵至bolsas@dses.gov.mo

【圖文包】不同身份人士入境澳門衛生檢疫要求和措施

澳大研究發現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新靶點

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林理根的研究團隊聯合內地、美國等多家研究機構,首次發現去乙酰化酶SIRT3調節脂質代謝從而保護肝細胞免受脂毒性損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FALD)的研究和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細胞死亡與分化》(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目前NAFLD已成為中國最常見的肝臟疾病,2018年患病率達到29.2%。由於糖脂代謝相關基於的差異,中國人患NAFLD的風險更高,而NAFLD會進一步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預防和治療NAFLD非常重要,而目前除了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有效的藥物和治癒方法仍然處在探索階段。澳大此項研究揭示了去乙酰化酶SIRT3通過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Unc-51 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ULK1/2)通路,啟動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促進大脂滴分解,啟動大自噬,加速脂肪分解;另一方面,抑制脂肪酶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減少脂肪合成,並促進細胞微管牽引脂滴向細胞外周分佈來提高線粒體產能作用,從而減少肝細胞內脂質沉積,緩解脂毒性對肝細胞的損傷。研究結果顯示SIRT3可以作為治療NAFLD的潛在靶點,通過自噬調控肝細胞內脂滴穩定性作為治療NAFLD的策略。

林理根表示,該研究是課題組在SIRT3治療NAFLD研究的持續發現。基於NAFLD的“多重打擊”學說,課題組前期發現了SIRT3通過清除自由基和維持線粒體穩態來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此項研究發表在《細胞死亡與疾病》(Cell Death & Disease)。此外,課題組還從傳統中藥發現了一系列小分子SIRT3激動劑,對氧化應激和胰島素抵抗造成的肝損傷起到保護作用,後續有望開發成為預防或治療NAFLD的藥物。

此項研究獲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 0031/2019/A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檔案編號:81872754),與澳門大學科研基金(檔案編號: (MYRG2017-00109-ICMS和MYRG2018-00037-ICMS)資助。澳大博士研究生張甜和劉敬欣為此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林理根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