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回流劍橋博士許貝文的中醫藥科研及歷史文化傳承之路
四百多年前,澳門由小漁村蛻變為中西交流橋頭堡,“中西糅合”自此深植到澳門的基因。現為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助理教授許貝文(Maggie Hoi),無論是讀書、工作以至家庭,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與“中西融合”結下不解之緣。攻讀西藥藥理的她轉身成為中醫藥科研人和愛好者;忙於科研、教學及積極參與對本澳新一代科普教育的同時,亦不忘講好澳門歷史故事,她與在劍橋大學認識的美國丈夫諸葛行(Christopher Chu)走遍澳門大街小巷並合著了趣味性與學術性兼具的《見證澳門》一書,他們期望透過出版這本澳門歷史故事書,讓澳門青年多了解本澳文化遺跡及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亦讓更多外籍人士輕鬆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發掘這座小城的獨特魅力。
親情和機遇成為回流主因
許貝文在澳門的讀書經歷,使其踏上了不一樣的“中西交融”人生。小學階段,良好的教育為她打下紮實的英文根基外,同時亦受到國畫及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的熏陶,激發她日後對澳門歷史文化熱愛的基因;中學階段則受老師的啟發而在升讀大學時選擇了與醫藥領域相關的學科。在倫敦大學學院(UCL)攻讀藥理學期間,老師的指引更為她撥開藥理學與藥劑學之間的迷霧,決定往藥學研究方向發展。
她後來更以優異成績獲得了劍橋大學全額獎學金,在三年半內完成博士學位。如大部份在海外留學的澳門青年一樣,畢業後多選擇留在當地發展,在攻讀博士最後一年的許貝文,原計劃加入英國當地大型藥企,從事藥物研發工作,但與時任澳門大學校長姚偉彬教授的一次不期而遇,令留英近十年的許貝文毅然回流澳門發展。
當年訪問劍橋大學的姚校長得知藥理學系有一位來自澳門的學生時,他十分興奮和約見了許貝文,並問她有沒有回澳發展的興趣。姚校長的邀請為她指明了日後的歸途,並於2007年回流和加入已成立五年的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ICMS)。
回流主因除希望多陪伴父母外,亦洞悉澳門在發展生物醫藥的決心與機遇。“由於加入澳大時,政府與校方在生物醫藥領域研究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和有力支持,為我創造了回澳發展的良機。”許貝文認為這些機遇對於在外國發展的澳門人和亞洲人來說是十分難得。

許貝文選擇回流並推動中醫藥科研國際化
中藥科研須不斷突破思維
但機遇與挑戰往往並存,回澳後的許貝文由原來的學生身份轉身變為指導者,並與團隊合力搭建科研基地,建立實驗室,雖然挑戰巨大,但對她來說亦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許貝文更笑喻自已是“四分之一隻開荒牛”,但十分慶幸能與遇上優秀的合作團隊。
對於一直攻讀西方藥理學並不熟悉中醫藥概念的許貝文來說,在轉向中醫藥研究初期,遇到的其他難題還包括對中醫藥概念及經典名方感到混亂和難懂,當中最難掌握的是中醫藥“成份多、靶點多”的特性。但當她想起ICMS創院院長王一濤教授曾提出“研究中醫藥不要因循守舊,而是創新開發”的願景時,她豁然開朗,不再受思維局限,認為要推動中醫藥科研現代化,核心在於研究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體內代謝,因此須結合西方科研的方法。
由於中醫藥一直被視為改善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許貝文不斷嘗試研究將中草藥應用於醫治疾病。十多年前,全球開始意識到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性,“老齡疾病”遂成許貝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經過十多年在推動中醫藥科研現代化和國際化道路上的努力和堅持,她的工作於2020年終獲肯定,這一年她獲頒“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獎勵”,該獎勵旨在表彰和鼓勵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獎勵涵蓋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

許貝文(左一)在中醫藥的科研成果獲得肯定
走出實驗室推動科普教育
“經過23年的發展,ICMS已日漸成熟,並設有中草藥檢測、新藥研發及藥物規管三大平台,這對中醫藥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許貝文並表示,澳門政府一直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近年更將 “藥食同源”的概念融入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中,這是我國首創,有關成果將會逐漸顯現。
除科研工作外,許貝文兼教本科、碩士、博士課程,執教是受到老師們的影響,希望傳承他們的循循善誘和作育英才的使命。由於她的教育和科研方式充滿溫度與啟發,故在校內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老師。“但澳門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方面遇到的瓶頸在於缺乏人才,ICMS培訓了很多學生,學生亦深受內地相關企業及機構歡迎,此證明了ICMS許多具備海外研習或工作經驗的教員,能為學生提供結合中西文化的教育模式有關。”許貝文補充。
為激發澳門下一代對科研的興趣,培育本地未來科研人才,許貝文無論科研和教學工作多忙,都會積極參與面對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踐行“啟發年輕一代從事科學”的初心,提升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興趣,鼓勵他們日後投身澳門科研事業。因此,在近年的“專家走進校園”及“澳門青少年科學家大會”等科普活動中,亦會見到許貝文的身影。“看到學生在社交媒體分享活動,並指活動很有趣時,我好高興。對於青年科學家大會的優勝者,我們亦會幫助他們參加外國的賽事。”許貝文津津樂道地說。

雖然科研和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激發下一代的科研興趣
劍橋夫妻合著《見證澳門》
生於斯長於斯的許貝文熱愛澳門,這份熱愛令她從科研和教學延伸至歷史文化傳承。許貝文的丈夫諸葛行(Christopher Chu) 是一名來自美國的劍橋大學碩士,兩人在劍橋相識並相戀多年。許貝文回澳後,諸葛行定期來澳探望,但數年前因疫情而留在澳門的諸葛行,發現本澳的中西文化歷史是獨一無二,想深入了解但在澳門市面很難找到一本能讓外國人輕鬆認識澳門歷史的書籍。於是他與許貝文趁疫情期間旅客稀少的時機,走遍本澳大街小巷,探索名勝歷史。曾在銀行工作的諸葛行擅長研究分析,並將複雜資訊簡單化,讓投資者能迅速理解內容。在搜集了大量澳門歷史資料並進行整理分析後,他決定將書本以澳門地標建築為切入點,並以精練文字及簡短篇幅,串聯起22個塵封多年的澳門獨特故事,最後與太太許貝文合著的《見證澳門》(Macau’s Historical Witnesses)成功面世。
諸葛行指出澳門好多文化遺跡背後的故事鮮為人知,搜集資料的原意是想為太太解說澳門歷史,萬沒想過最後會成為一本澳門簡史,諸葛行高興地指出:“當我們合著的書本出版時,感覺難以置信,好高興,雖然疫情曾讓我們分隔,但這本書又將我們拉回澳門重聚,打破了我們之間的多重隔閡。”

《見證澳門》方便外藉人士認識澳門歷史,亦對澳門青年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講好澳門的歷史文化故事
走遍澳門的諸葛行認同澳門的文物保育工作,他最喜歡陸軍俱樂部,因它一直是澳門重要人物及來客的重要交流之地,充滿了歷史感,容易令人與歷史產生聯繫。而福隆新街則是許貝文的最愛,這裡的建築、歷史叫人著迷;大三巴牌坊則讓她領悟到情境化教學的重要性。“若純粹看牌坊會覺得它好遙遠,記不起它的歷史。若情境化地介紹它曾是遠東最大、最宏偉的教學基地,旁邊的茨林圍則是耶穌會士的後花園,他們在那裡試種從世界各地帶來的馬鈴薯和番茄等,結果就不一樣。”許貝文和諸葛行希望通過這本趣味性與學術性兼具並配以珍藏圖片的書籍,不僅讓外籍人士輕鬆認識澳門歷史,亦讓更多澳門青年學生多了解本地歷史文化。
對許貝文來說,書籍的出版並非終點而是開始,她希望通過這本書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並透過舉辦讀書分享會、戶外尋寶遊戲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澳門歷史。“本澳獨特的中西交融背景是一種自身優勢,如果能加強培育學生對本澳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熱情,對他們日後發展將大有裨益。”許貝文道出了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展望將來,諸葛行和許貝文均充滿期待。自稱“太太在哪他就在哪”並決定留澳發展的諸葛行,認為澳門很安全和很舒適,基建良好,經濟亦往多元方向發展。”但他亦同時表示,對遊客對說澳門是無與倫比,但對於要留在澳門長期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來說,澳門的語言環境和職業選擇的局限都是挑戰。目前,澳門政府正著力提升澳門的國際化和推動“1+4”產業適度多元發展,這需要吸納並留住國際人才,認為澳門在人才政策和社會環境如語言方面須創造更便利的條件。而許貝文則希望在中醫藥研究方面能取得進一步的成績,“小時候不認識中醫藥,到外國讀書後回流並從事中醫藥研究,整件事很特別、很有趣,往後我想更好地推廣中醫藥文化。”這就是由最初不認識中醫藥到現時成為中醫藥的愛好者和推動人許貝文的獨特故事。

書本對推動中西文化交流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