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本質一定是最大的──專訪《海鷗來過的房間》創作團隊 孔慶輝 蘇偉鍵 劉志強

9月27號,澳門文化圈在社交媒體上沸騰了一晚。

第59屆金馬獎入圍提名名單揭曉,澳門本地作品《海鷗來過的房間》得三項提名,分別由導演孔慶輝獲提名最佳新導演、攝影師蘇偉鍵獲提名最佳攝影,以及音效師劉志強獲提名最佳音效。

這是澳門電影長片作品在金馬獎第一次獲得提名。鋪天蓋地的祝賀短信分別傳來孔慶輝、蘇偉鍵和劉志強的手提電話。我們找到了導演孔慶輝,邀請他接受採訪。

孔慶輝建議,要以團隊的形式受訪。確實,《海鷗來過的房間》是一次經歷團隊化學作用完成的創作。

《海鷗來過的房間》電影海報

“噢!阿蘇!”

金馬獎提名直播,孔慶輝最先知道被提名最佳新導演的喜訊。

“事實上,那晚我正在用手提電話在監視通渠器,在渠管內部畫面上不斷地顯示恭喜的信息。”孔慶輝笑著形容通渠時候的錄屏成為了這個時刻的見證。

楊千霈講完冗長的串詞,宣讀最佳攝影提名。陳克勤、鄭兆強、姚宏易⋯⋯都是電影攝影界響噹噹的名字,《血觀音》、《文雀》或《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沒看過也肯定聽說過。

“噢,阿蘇!”

正在搬工作室途中的音效師劉志強高呼,是那種替戰友吶喊的興奮。蘇偉鍵反而因為邊在剪片邊播放影片卡頓,自己錯過了宣布,他透過朋友的祝賀知道結果後再看回放。“當時我讓我媽媽一起看,她完全不明白那是什麼,哈哈。不過回想自己那時的心情,還是很驚訝的。”

輪到劉志強的最佳音效提名時,他聽到自己的名字後卻哭了出來。“當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點了煙,蹲在一旁哭了兩分鐘。同場有一個不認識的大塊頭被我嚇到了。我也不知道在哭什麼,就是感覺:嗯,好啊。”較多參獎經驗的劉志強顯得份外感性。

“這次的心情比較平常心一些,相比之前《撞牆》那時我很興奮。主要是因為這次創作的歷程太長了,2014年開始但是在今年才最終製作出來。”孔慶輝之前在2016年的時候藉著短片《撞牆》踏足過金馬獎的殿堂,不過《海鷗來過的房間》是他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他用一個舞台劇演員與一個作家的故事,入圍了最佳新導演的提名單。

蘇偉鍵同樣是第一次拍攝長片,“即便到了頒獎禮那天,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在那裡。依然是感到很奇妙和驚訝。”本來他預計自己三十多歲才有機會拍一部長片,但沒想到第一次便與電影界頂級的攝影前輩一起列在最佳攝影的名單上。“說實話,很多攝影即便是拍了一輩子也不一定有機會提名。(這次提名)真的很靠機會和緣分。”

這種機會和緣分在 2014年萌芽、交織,從孔慶輝構思《海鷗》開始。

攝影師蘇偉鍵(左)、音效師劉志強(中)和導演孔慶輝(右)

演員何一唱與作家迅生

《海鷗來過的房間》是落魄演員何一唱與空窗期作家周迅生的偶然相遇和碰撞。作家周迅生早已轉行成為地產中介,他有一個專門上去寫作的房子。機緣下,把房子的其中一個房間分租給舞台劇演員何一唱。

演員和作者兩者相互關聯,用自己的方式入侵各自的生活,當中還纏繞著複雜的感情線。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主角之一作家周迅生。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主角之一演員何一唱。


“作者和演員,他們是本質上相似,但做的東西相反的崗位。”孔慶輝把自己對創作的看法以及對表演的看法放到兩位主角上,嘗試通過這部電影去探討創作、生活和表演的關聯性。

“作者躲在後面觀察,然後創造出一個角色。演員是想像角色為何說這些台詞,進入角色被觀看。渴望創作或渴望被觀看,其實是通過創作來釋放慾望,通過飾演別人的人生來滿足自己生命的不足。這和角色本人生活上的壓抑、慾望關連。”孔慶輝說《海鷗》的故事從2014年開始構思,經歷多次推翻重來,本來何一唱的角色有想過是舞者、歌手或者學生。

因為孔慶輝在拍電影之前,一直參與劇場創作,於是何一唱的角色最終選擇了最熟悉的演員身份。剛好飾演何一唱的主演有過和角色相似的心路歷程,演員與角色間的共鳴使演繹自然又恰到好處。

《海鷗》劇情中的虛實交錯,“故事是作家觀察演員的現實,還是他自己的虛構想像呢?”孔慶輝在電影中運用特別的處理,透過疑真疑假的情節把觀眾拉進故事裡。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房間裏的周迅生與何一唱。

機會與緣份

《海鷗》裡最重要的是緣分,緣分指的是孔慶輝能遇上現在這個團隊。

2014年,因為一段聲音的搶救孔慶輝遇到了劉志強,後來劉志強幫他做了《撞牆》的聲音。後來一次社工局更新人士的拍攝工作,也讓孔慶輝與蘇偉鍵首次合作,大家一拍即合,造就《海鷗》的這次機會。

“合作的先決條件是找到能夠信任的人。”孔慶輝解釋除了他相信團隊,更多的是團隊要足夠信任他,因為這次《海鷗》的拍攝充滿了變數。

《海鷗》的創作過程,其實更像在釀酒。孔慶輝拿著一個劇情骨架,有了些角色設定,把演員放到現場,半即興地開拍。演員在電影裡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自己,孔慶輝給予一些必要的場口指令,他們把自身的經驗、自己的本色放進去,讓劇情有機地發生。

《海鷗來過的房間》是導演孔慶輝(左)和攝影師蘇偉鍵(右)合作的首部長片作品。

“這樣是很大的挑戰,但是也有很多得著。”孔慶輝承認這樣的拍攝模式其實也讓他痛苦,一直要想拍什麼,像美術組也會比較少時間去佈置。不過這樣讓電影包容了更多可能性。

其中有一天下雨不能拍攝,孔慶輝和團隊在等待的時候隨便拍點東西,拍到演員對作家房間好奇的一幕。

“我就想,如果演員反侵入作家的空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一個即興的偶然,便使《海鷗》整個作品的走向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當然,對於拍攝團隊是一場十足的考驗。

“有些時候如果不知道明天要拍什麼,器材、人手和場地等會比較難安排一些。”蘇偉鍵在拍攝過程中,一般和團隊成員們在早上6點半便到拍攝現場。第一個鏡頭通常在8、9點才會開拍,中間這段時間他們會商量確定要拍的內容,蘇偉鍵會找時間安靜下來思考一下拍攝的靈感。

“這次的拍攝大概有60%是已經綵排過,40%是新的創作。”蘇偉鍵說這次《海鷗》的拍攝,跟過往一開始便很清楚導演要拍什麼的經驗不一樣,攝影的重要性後於演員。“算是寫實的,但我會選擇自己畫面和角度的呈現。”

因為寫實,蘇偉鍵為了方便演員的走動,在拍攝中採用了比較多的廣角鏡頭拍攝。“一方面減少對演員的限制,我在想電影的銀幕很大,嘗試多用廣角讓畫面感覺不會太近。”

蘇偉鍵在拍攝中也嘗試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在情緒強烈的地方卻沒有運用特寫鏡頭表達。“我反而想用廣角鏡。例如主角作家,他在寫作的時候很多借代,便想應該抽遠些。”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

《海鷗》的劇情不複雜,推進依靠畫面和聲音,著重視聽語言。劉志強在孔慶輝第一天設計情節時,便要開始思考演員聽到音效、聲音時的想法,設計聲音如何使劇情發生變化。所以當劇情方向改變,劉志強也要快速地調整變動。

“音效和故事,就像吃西餐餐酒和主菜的地位一樣,他們應該是對等的。”劉志強舉例,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聲音,呈現人物關係由疏遠到親近。“不過要能用聲音說故事,首先團隊的其他創作者,如導演或攝影等必須要有空間給予我去訴說。這需要團隊中成員的美學概念相近,才比較容易發生。”

全賴團隊各個崗位成員有充份的溝通和了解,彼此明白大家想做的事情。劇情、演出、畫面和聲音都如自然之中,混然為一,才有了現在的《海鷗來過的房間》。劉志強認為,金馬獎的評委可能也是看重這一點。

“這對電影創作者來說是個奢侈的狀態,但電影創作本應這樣。”孔慶輝說在電影工業化下其實難得,幸運地在澳門能做到。

劇情、影像與聲音有機配合,讓故事融於自然之中。

提名之後

“像是孩子順利出生一樣,鬆了一口氣。”

孔慶輝這次製作花了很多的時間,試了很多新事。“好像每個導演都有所謂第一部長片的包袱,不過時間長了會有點麻木。”他指往後要好好反省縮短製作周期,要在某個程度學會放手。“如果觀眾看完,覺得嗯,都可以啊。或者能從中拿到點東西,便符合我的期待了。”孔慶輝說。

問及提名後,大家是否有因此轉變?

“照常而已。”

“狂熱之後其實一切如常。”

“就係又拍下結婚嘢啦(就是又接拍婚禮的拍攝工作罷)。”

孔慶輝言笑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寫劇本,“就是看見空白的WORD文檔或白紙,便覺得焦慮。”他形容自己像一塊乾了的海綿,需要重新吸水。他的方式是多接觸和感受這個世界,“互聯網這東西封閉了很多人的感官,吃飯或坐車時用著手機你會遺失了很多與這個世界的連接,這對於導演或編劇來說,便是損失靈感。”

“少不了酒精。”劉志強分享自己的靈感泉源,他指的其實是透過大量的社交活動,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人。“當你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某程度上是靈感的啟發。創作的靈感能通過這樣吸回來。”

蘇偉鍵更多的是回想《海鷗》的拍攝,誠言回看覺得自己拍的可能算是6、70分左右,留有一些遺憾。“不過重要的是當刻的我盡力了。目前處於一個想拍片,但未有想拍的東西的狀態。”獲得提名後他參加了金馬電影學院,將有機會與其他創作者共同合作碰撞新火花。

不過,孔慶輝認為這次團隊獲三項提名其實也帶出了一個很好的訊號。

“我們算是刀仔鋸大樹,我常覺得創作的本質一定是最大的,這次證明有人會看到這點。”孔慶輝介紹《海鷗》的拍攝團隊便是一個微型團隊,規模其實只有13人左右,遠低於港台的常規製作規模。現在澳門的電影生態是,很多人想像中的“拍電影”,就得是大規模的團隊製作。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

蘇偉鍵認同,“不只是得一種方法做創作。大團隊你可以做創作,不等於少資源你就不可以做創作,亦都可以做到好質量的東西。”《海鷗》這樣的本土作品用低成本做出了效果,給本澳影視創作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思路和方向。

2019年澳門經濟學會論文《電影產業策略》,分析過澳門本地電影產業危機。電影工作者要自負盈虧,對本地電影發展的形成阻礙。劉志強形容在澳門獲政府資助相對容易,澳門電影在這個土壤可以很好萌芽,但卻缺少完整產業和巿場,便相等於萌芽後沒水灌溉。這導致澳門電影會像《電影產業策略》中形容,“拍得這套不一定有下一套。”

《海鷗來過的房間》劇照。

“他(劉志強)是電影工作,我們只能是電影生活,即是有時間才能因興趣來拍電影。”蘇偉鍵笑言比如像《海鷗》團隊中,劉志強是少數能靠電影製作維生的電影工作者。他和孔慶輝如不靠其他工作,便沒法支撐電影拍攝的夢想。。

音效師劉志強與導演孔慶輝於短片《撞牆》後再合作製作電影長片《海鷗來過的房間》。

如今《海鷗來過的房間》獲金馬獎提名,成功讓澳門電影製作帶到大眾目光之前。到底能否為澳門電影產業化帶來一些推動力?劉志強憶述朋友說過的話,“澳門這個地方不會自己發生事。需要一班人一起,來讓事情發生。”